2008-07-17

動畫裏的職場智慧

到了七月, 又是很多學生離開校園踏入社會工作的時候. 辦公室多了來訪的求職朋友.. 一般來說在本地正處於勞工短缺, 全球化的發展也提供了在境外覓職的可能性, 從而擴大了就業的機會,要找一份入門工作不太困難.人就會較為關注處理職場情況和將來的事業發展.

從書本或前輩我們會得到關於職場的一些忠告, 在這里想跟大家談談我從宮崎駿的『千與千尋』得到的一些啟發. 在『千與千尋』中小女孩荻野千尋很辛苦才謀得在澡堂「油屋」一份工作, 主管湯婆婆把受她剝削工作不力的人, 都變成豬吃掉,為她工作的人會被她拿掉名字,如記不起來,就永遠脫不了她的控制, 沒名字, 掉了身份, 也沒有了自我. 故事中千尋突然發現, 她的名字己由“千尋” 被改為“千”, 而且會慢慢被人抹掉, 將变成一個沒名字的人. 在發覺她漸漸被偷去名字後, 她堅强地反抗, 而成熟起來.

遺失身份的故事, 在職場裡每天都在上演, 例如, 你的工作成果被上司所掠奪, 你做事他領功, 你永遠是個無人知曉的員工; 在職塲中為求自保不能不認同或加入小團體, 做了自己不願做的行為; 在生活壓力下, 慢慢忘記了或放棄了志向和熱情…現實的環境有一千種方法, 去侵蝕你的意志,偷掉你的名字, 使你忘了當初你是誰.

在「油屋」中, 還有一種『無面人』, 它們唱著寂寞的歌, 它們是孤獨的人, 什麼都想占有, 只知索取不知回報, 它們生活在自我封閉的世界中, 因為害怕失去, 所以對什麼喜歡的, 有利的都想佔有, 但在佔有之後, 卻更加被寂寞所包圍. 無疑職場是競爭的地方,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前途努力奮斗, 但這些目標是否只能用不擇手段, 只想不勞而獲, 自私自利的方法去獲得呢, 在現實職場中有很多這樣的『無面人』, 貪欲和無情只會給這些帶來更多的寂寞和孤獨. 他們是自己把工作環境造成一個殘酷冰冷空虛的世界.

宮崎駿在『千與千尋』對『工作』有很深刻的的觀察, 很多人都忽略了這部動畫真正的主題, 那就是在金錢物質的世俗中,如何去堅持自我. 得到生命的意義. 變成無名的人和無面的人都是可悲的. 在離開校園踏入工作現實社會時, 如何去保持自我, 不讓別人把你變成沒有名字的人, 堅持對他人的諴意, 對工作的熱愛, 才不會被空虛和貪欲的『無面人』所吞噬. 才會得到更充實有意義的事業發展.

在這驪歌高唱的季節, 很多同學將各奔前程進入社會工作.希望大家都能達到自己的理想, 最重要的是 -- 別遺失了你的身份. 也不要變成『無面人』.

2008-06-23

對社會工作教育的一些反思

進入夏天, 機構又來了一批香港社工系實習同學, 這些青年人給我們的工作間帶來朝氣和青春氣息, 他們不遠千里而來, 為的是學習加拿大社會福利模式, 今年我工作較忙不能做直接督導, 但在不同場合也有不少交流, 令我訝異的是這些碩士生中不少的本科是來自中山大學,復旦大學等著名學府, 都是優秀的年青人. 與他們的交談使我更了解香港和中國內地社會工作發展的情況,也給我對社會工作有些反思的機會.

二十多年前, 在當時仍世的香港大學何志教授(Prof. Peter Hodge) 的導修課上, 同學們討論到九七後社會工作的角色, 對於不明朗的前景, 有人說,不知屆時仍有無社工這一行, 如有, 也可能是在些地區單位做些街坊救濟的工作. 何志教授說,『不是, 你們不應坐在冷氣間, 香港回歸了中國, 會有更多人和地區需要社會工作者, 你們要到農村去, 到偏遠的地區去, 那裏才是你們工作的地方.』 何志教授是香港早期社會工作的先驅, 和很多早期的社會工作者一樣, 致力於社區建設和發展,協助社會上最弱勢的群體, 給他們援手和透過互助, 以得到尊嚴,生存和發展. 早期的社會工作者都懷有這種慈悲, 奉獻和犧牲的精神, 所以會”那里有需要就到那里去”的拓荒者的使命感,

社會工作的基本信念是對人的尊重, 相信人有獨特的個性, 和人有自我改變, 成長和不斷進步的能力. 社會的變遷使社會工作由早期的救濟施飯的慈善角色, 演變為一門有理論基礎, 專門技術和嚴謹制度的應用社會科學行業. 當社會工作不斷走向專業化和制度化, 我們不應該忘記原有的信念和精神, 如果沒有了這些, 社會工作也命失去了它原來的意義.

目前中西的交流和衝擊, 工業國家的富裕化, 社會福利系統的建立和制度化, 社會貧富的兩極化, 關注弱勢群体和參預援助各方面人士的增加等, 這些急劇變化的環境,都衝擊著社會工作的目的和工作者的角色. 舉個例說, 中國發展社會工作, 如何去解決基本理念的衝突呢? 別的不說, 單以中國文化來看, 社會工作對人所持觀念是, 人有其尊嚴和絕對權利, 人是獨特的個体, 人有改進的潛能, 而傳統中國文化對人的看法是, 權利因親疏而有別; 人須依附群體,組織生存; 進步是整体成就. 當大家都在說”以人為本”, 有多少人明其真義而又誠意執行呢? 對社會工作的接受, 是包括其精神理念還是只取其技術呢? “體””用”之間, 用甚麼動機態度去處理呢?

再舉一例, 社會工作的行業化, 使它無可避免地像其他謀生工具一樣, 受到政治經濟供求關系的影響. 科技發展通訊的發達, 改變了工作的形式, 傳統工作全職長時間職位消失, 代之以非標準工作如合同工制, 兼職, 時鐘, 季節性工作,. 政府的福利服務以外判形式公開競投, 獲選機構得以用合同方式”提供服務”, 社會工作者要不斷尋找工作機會以維持固定收入水平, 機構則跟著財源跑, 為尋找資源疲於奔命, 甚至忘了原來創立的目的 (displacement of goals!) 這樣如何去堅持社會工作的基本信念, 如何去”幫助最需幫助的人”, 堅持”那里有需要就到那里去” 精神?

類似的例子挑戰著社會工作的原有目的, 信念, 社會工作者的應有角色, 服務對象, 手法和範圍. 近年来民間非政府機構(NGO)的蓬勃,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 的興起, 究其原因, 不外是對現時制度下福利服務商品化的不滿, 對老牌僵化福利機構的失望, 他們是有理想有創造力的個人或團體, 他們質疑現狀, 開拓新路向, 這些發展指出了社會工作繼續發展的必要和無窮的可能性.

來自香港的實習同學給了我對社會工作一個反思的機會, 這是我很感謝的.

2008-03-01

Vitrual Employment Resources Centre

here's a link to a one-stop employment resources website for job seekers, thanks for Kenny Siu's hard work.

www.success.bc.ca/erc

SWOT分析與孫子兵法

SWOT是戰略管理和競爭情報的重要分析工具, 在個人的事業發展上, 能有效地提昇你對事業發展內外因素的現狀和變化的洞察力, 但要使SWOT發揮更大的威力, 還要把它立刻執行. 如何在漫長的職涯路上堅持理想, 切實執行從SWOT得到對自己事業發展可能的策略呢. 中國古代兵法的智慧在這里可以配合使用.

孫子兵法軍爭篇說. 『其疾如風, 其徐如林, 侵掠如火, 不動如山』.

日本的武田信玄更把它精鍊成『風林火山』四字,

這兵法精粹用於古戰場亦可應用於現代職場:

策略不能只停於空談而必須採取行動, 迅速如狂風驟至, 這就是《疾如風,》;

計劃清晰, 步驟有条不紊, 像巖整的山林, 這是《徐如林》;

機會來時毫不遲疑以迅雷不及耳之勢奪之 , 這是《掠如火》;

無論處於順境逆境, 都保持平常心, 穩重從容,不亢不卑,堅持現在,放眼將來, 毫不動搖, 這是《不動如山》.

把中國兵法配合SWOT分析法應用, 會更好地達到你的事業發展目標.

Certification and licensing of career pratitioners in BC

Certification and licensing is good because it is a guarantee of quality, it is a process of professionalisation of career management practitioners.

why we need it is obviously simple.

it become complicated as it threatens many people's vested interests,
it become extremely complicated when it becomes a means of coercion.

to me it is simple:

As licensing = professionalism
we deliver our service professionally even with or without the license.

2008-02-19

用SWOT分析法計劃事業發展

現時卑斯省失業率跌至三十年來低位, 基本上己是全民就業. 到處是勞工短缺之聲. 一般來說, 找工作不算困難, 但甚多是基本入行職位, 也有很多人還找不到自己專業的工作, 因此當上班了一段時間,有的人就會開始這麼想, 工作是有了, 但這是我的事業嗎?對很多人來說, 在這里糊口工作易找, 但發展事業則不敢奢望. 一般的求職協助側重於找工作的方法,對找一份工作肯定有效,但對於人生事業發展,還需要更長遠的眼光, 透澈的環境分析, 嚴密的策略.

所謂策略就是讓組織或個人,在競爭中佔優勢的一種科學或藝術, 它引導組織、個人走向更美好的未來,運用有限資源爭取最大的利益,用策略來改變遊戲規則.職場如戰場, 在這里我介紹一種SWOT分析法來幫助你策劃你的事業發展.

SWOT在商業上應用由來己久, 主要用於戰略研究与竟爭分析, SWOT 代表 強項(STRENGTHS), 弱點(WEAKNESSES), 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

強項(S)和 弱點(W)是內部環境因素, 是自身存在的積極和消極的因素;機會(O), 威脅 (T)是外在環境因素, 是外在環境對本人事業發展有直接影響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透過這四個維度可助你對自身事業發展的內外環境和條件作全盤考慮, 策劃該採取的戰略措施.

內部優勢 (S) 可能是:擁有某種行業的技能, 學歷, 經驗; 經濟財政豐裕; 社會人脈廣闊; 家庭配偶支持;英語流利;等等….

內部弱點 (W) 可能是:必須立刻解決生活問題; 識人不多無人引薦; 英語書寫還可, 會話則不行;無本地經驗; 等等…

外部機會 (O) 可能是:所屬行業正在蓬勃發展; 上司賞識; 機構, 部門擴張; 競爭對手離職; 等等…

外部威脅 (T) 可能是:行業在萎縮中;公司將合併,裁員;新的競爭對手進入;負責的工作容易被取代;老板偏見; 等等…

每個人的SWOT 都會不同,拿出紙筆來, 現在就認真地寫下係你的SWOT, 你會更全面的看到你目前的處境, 再進一步的話, 你可以按照SWOT, 詢問你能信任的, 明白你或你的工作環境的人, 讓他們對你的SWOT提出他們的觀點, 你會驚訝現在你能對自己事業的發展能有如此全面的認識. 按照你的SWOT表, 你要做的事就是立刻採取行動:

發揮你的每一項強項!
改善,扭轉每一個弱點!
把握,利用每一個機會!
防禦,化解每一個威脅!

你應做的不止於此, 把SWOT列成矩陣, 你立刻可以看到以下有關你的形勢圖, 以及在每種處境下應採取的策略:


從圖所見,內部環境有S- 競爭優勢,W- 競爭劣勢。外部環境有 O- 機會, T- 威脅。內外環境結合會出現S-O, W-O, S-T, W-T,四種形勢. 你可衡量那一種形勢在你而言目前是主導形勢,

如你是在S-O則你有優勢且機會來臨,那你可能採取「發展, 進攻型戰略」,立則把握機會施展你的優勢,不讓機會溜走.

如果你現在的處境是在W-O, 即是, 雖有大好機會但你卻是在弱勢, 例如有好職位機會但是你是缺乏某種一些技能, 那你可能要採取「扭轉型戰略」, 利用種種資源, 爭取獲得有關技能去扭轉局勢;

要是你自身方面雖擁有強勢, 但察覺外在形勢有變, 如公司將倒閉,新競爭對手進入,那你可能要轉移目標, 利用優勢往外作更好發展, 無謂戀棧浪費時間. 這是近年來流行的所謂的藍海策略 - 當某一職位太多人競爭, 血流遍野把海也染紅, 不如趁著自身優勢另找一藍海去作更好的發展.這種S-T 處境,「多元化戰略」或是最佳策略.

最不利的處境, 就是W-T, 本身是競爭劣勢,再加上外來威脅, 例如本身尚無獨當一面技能,行內經驗不足,對手強悍,行業萎縮,與上司關係不佳. 然而W-T處境並非等如束手無策 - 當尚未有突破時機, 採取「防禦型戰略」, 步步為營, 不燥不怨, 只要不讓環境打垮, 生存就是勝利, 自強不息, 等待時機, 穩守突擊, 往長線著眼必然有發展的機會.

SWOT 是動態而非不變的, 四種因素時刻都在變化, 某一維度的轉變會影響到各維度的平衡, 從而引至策略的重新調整. 人生長河,如何能作無悔今生的事業發展, 需有長遠的視野. 策略的釐定也會因人而異, 每個人的基本需要層次不同, 野心,願望,條件,價值觀念也不同. 別人的意見經驗只能作參考.

2008-01-25

就業輔導人員的事業發展, 社會責任 和理論實踐的配合

Michael Yue (余松彬)擬出一月至三月Philosophers' Cafe 的討論題目如下. 都是目前我們面對的重要課题. 他將在三月赴中國作顧問協助就業服務在該地發展. 在此祝他工作成功, 進一步使就業服務更專業化.

January (Jan 24 – 28, 2008)

“Career Development” for the Career Development Practitioners:
How should CDPs map out our own career development in light of new developments such as certification and devolution of federal employment services? What is the role of agency management in supporting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their practitioners? How can we, as a profession, secure better resources that facilita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field?

February (Feb 25 – 29, 2008)

Career Development Practitioners and Politics
Many career development practitioners may feel that we don't have a strong voice regarding public policies. This contrasts with the education sector, where educational professionals are generally more politically active due to their unionized environment. As professionals, should CDPs be involved in public policy development that affects their field, and how? Is there a "political" or "advocacy" role for CDPs? Are there barriers or catalysts for our political involvement?

March (Mar 24 - 28, 2008)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 Career Development
To what extent are research findings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 valuable and accessible to the day-to-day work of the career development practitioners? Is there a gap between the academic world of researchers and the practical world of the CDPs? If so, how can that gap be bridged?

勇氣的教育


“勇氣, 是當你面對恐懼的牆,走上前去, 碰到表面時,再踏前一步。這墻可能會像你想像一樣難以跨越或繞過, 但如果你不上前踏這一步, 這牆就會真的像石造的一樣堅硬。” Rob.Inrig 在他的 『Leaping into Courage – so others will follow』這麼寫。

這次我介紹Rob的書有兩個原因,
一, 作者是大溫一校區的輔導員和行政人員, 對本地環境和學生有深切了解, 所以讀起來更親切和有針對性;
二, 透過故事、寓言培養兒童勇氣的文學作品不少, 但系統地討論和指導兒童建立勇敢的性格的卻不多。這書並不針對校園欺凌的處理, 但它是解決校園欺凌行為的一個很好的對策。一般討論校園欺凌會集中在社會環境、學校,家長或警方的責任,在兒童方面則著重危機處理沖突化解. 這書則強調增強兒童面對恐懼的能力, 這種內在的能力就是”勇氣”。 我認為這對幫助孩子堅强地面對逆境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都會概嘆現今的兒童像温室小花, 被受過度呵護照顧, 擔心他們不能面對不如意的事, 教育孩子從小建立起堅强, 勇敢, 正義的性格, 可使他們更有能力去面對校園欺凌、克服成長過程中的種種逆境, 在將來去處理更複雜, 嚴酷, 詭異的社會環境.

作者指出,勇氣就是不讓恐懼把你擊倒. 我們並不否認恐懼的存在,但我們要勇敢地面對它, 需要勇氣的時候, 就有恐懼的存在, 當我們持有某種比恐懼更大的目標或需要, 而採取行動去體現這信念時候, 勇氣就會出現。比如說, 當我們堅信人的尊嚴是重要的, 那麼當有不平等待遇的事情出現時, 維護正義的理念就會使我們挺身而出。我們的價值觀和信念會決定了我們採取行動抑或袖手旁觀。勇氣就是去做我們知道是對的事, 對認為對的事情堅守信念。在他人需要幫助時施予援手。在可以放棄或妥協的處境下堅持立場。即使得不到認同或獎勵, 沒人支持, 也繼續做正義的事,。勇敢是在會引致更多傷害的場合中毅然離場。在失敗中再起。勇氣是一種個人選擇. 身形, 智商, 性格, 體力, 背景不一定會使人勇敢, 它是在我們面對恐懼和危險, 能力不足以應付環境時, 能再踏出一步時出現的 勇氣的養成建立於長期的成功和失敗中. 如果我們只等待恐懼和危險消失, 我們是永遠學不會勇敢的.

舆其他同類書不同的是, 本書不只討論勇氣的概念, 還具體的介绍了培養兒童勇氣的方法. 大量的習作, 活動設計, 情境討論, 都能使兒童更好地認識和學會什麼是勇敢.這本書提出了鍛鍊兒童堅强勇敢性格的方法, 鼓吹建立一種”勇敢” 的文化, 這正是目前我們的社會所需要. 值得在這里向大家推薦的.

Rob. Inrig 寫的同類書還有:
Standing Strong – New Hope for the Victim, True Strength for the Bully
Building Personal Strength – Victim No More
Only the Courageous Wear Gold

2007-11-18

Philosopher’s Café - 劇變中的職塲, 劇變中的生活方式

職涯管理人員的哲學家茶座(Philosopher’s Café)在十一月五日舉辦第二次聚會, 繼續由余松彬(Michael Yue)主持, 與會的有黄正心(Louis Wong), K.C. Chau 和本人. 這次的主題是" 轉變中的職塲, 轉變中的生活方式" (Changing workplace, changing ways of life), 會中有熱烈的討論, 我的一些看法如下:

1. 職塲型態有巨大轉變, 但目前有關的服務形式和內容, 並不能追上這劇變,
2. 但, 工作形式卻比很多未來學者所描繪和鼓吹的"自由工作人" (free agent) 的時代來得慢. 絕大多數的勞動者還須依賴公司企業機構謀生.
3. 然而職塲型態轉變大部分工作變成非正規工作(non-standard job), 控制工作機會的人會有更大生殺之權:
- 職塲欺凌, 斗爭將更慘烈
- 目前的勞工例多保障全職工人, 非正規工作者得不到保護
4. 全球化促成工人, 工作, 自由在全世界流動, "全球職涯管理" (Global Career Management), 日益重要.
5. 工作壽命長, 職涯計劃須延至八十歲.

以下是討論的記錄, 由黄正心筆錄, 余松彬整理:

Topic : Changing workplace, changing ways of life (for Oct 2007)
Date : 5 November, 2007
Participants : Ronald Ma, KC Chau, Louis Wong, Michael Yue

One participant began the discussion by reflecting on the changes in employment service programming, pointing to his observation that new programs tend to be more flexible and respond more directly to individual needs, instead of using the conventional model of a packaged job club. He felt that these changes were the result of a more fluid and unstable labour market, as job seekers moved in and out of the market faster and more frequently than before. Another participant built on this reflection and made the point that programs generally changed more slowly than the market, so as practitioners often had to fill the gaps between our programs and the needs of the clients. As the labour market continued to change rapidly, the gap between programming and client needs might widen.

From programming, we moved into a discussion of the “new economy”, which has become the common description of the changing labour market. Trends such as globalization, corporate downsizing, outsourcing, etc. were considered to be at the core of this new economy. But a point was made that labour market (or economic) transition was never 100%. At any one time, some workers might be flourishing as independent and entrepreneurial knowledge workers while others might still be stuck in minimum wage employment without seeing a possible way out. As practitioners, we work with the whole spectrum of workers and need a broad range of skills and knowledge in order to support them.

We also observed that a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was the displacement of experienced, mid-career workers due to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These mature workers (45+) found it hard to make the transition. One participants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help these clients see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beyond the confine of age (i.e. retirement). Once they were able to conceptually overcome the limitation of age concern, they could plan for the rest of their life, instead of seeing retirement as the end of their career.

Perhaps the real meaning of the “new economy” is the borderless, timeless, and lifelong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one’s talents. Where is the workplace? The workplace is everywhere. One participant commented that “career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is by nature “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and practitioners had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aching their clients (especially immigrant professionals) in considering career options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He went on to suggest that it would be OK for immigrant professionals to leave Canada to pursue for better career options. Another participant was concerned that such a global orientation would drain Canada of its talents and that immigrant professionals should fulfill their commitment to Canada before they would consider globally-based career opportunities. Are there inherent conflicts between a global career and the well being of the local economy?

2007-10-20

Rat Race

"The problem with the rat race is that even if you win, you're still a rat."
- Lily Tomlin

Does the workplace make you a rat? or is it a place for your self-actualisation? similar quote: "don't wrestle with the pig, he will be happy and you will get dirty."

2007-10-07

Philosophers' Cafe

Michael Yue 在 ENET 推動和負責 Philosopher’s Café, 首個小組, 論題是" Beyond Government Contracts" (超越政府合約), 我的看法是, 絕大部分的職涯管理從業員都要依賴政府財務資助來生存和推行服務, 這題目可以有兩個意思, 一是如無政府資助, 就業輔導業還能在甚麼地方找生活? 二是接受政府資助則只能按其指示工作, 而政府的目標可能與社會或求職者的需要不同, 作為專業的就業輔導人員, 如何在限制下繼續其社會責任?

討論在九月進行, 以下是各人的意見, 討論內容由黃正心 (Louis Wong) 筆錄, 余松彬 (Michael Yue) 整理 如下:

Host: Michael Yue, Project Coordinator, Vancouver Community College
Location: SUCCESS Burnaby Office
Note taker: Louis Wong
Participants: Ronald Ma, KC Chau, Louis Wong

--

The discussion intersected with the framework provided by ENET, but also took its own course to generate some very interesting ideas about what it meant to go “beyond government contracts”. At the out start, the group agreed that most of the ENET members were likely tied to government contracts, such as Service Canada or the BC Government. We began to wonder how these practitioners could expand themselves professionally while working within the often constraining parameters of their contracts. Without a commitment to professional self-development, we did not see how these practitioners could actually go beyond government contracts.

One participant emphasized that self-development should be an integral part of career development practitioner because this is what professionalism is all about, regardless of the constraints imposed on us by government contracts. He felt that too many practitioners looked towards their organization or contract for support of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stead of charting their own course by using self-generated resources.

Another participant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managers tak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support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heir counsellors, such as negotiating strongly with the funder to provide for reasonable PD money. Even when PD money might not be enough, managers could still facilitate the PD of counsellors by giving them relief time, without which practitioners often could not attend PD events.

The question was asked whether practitioners working beyond government contracts actually showed more interest in purs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because they had to continuously add new values to their work, while those tied to government contracts might have less interest due to the rigid structure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contracts. This was a rather “deterministic” view of career practitioners, and the group did not have consensus on this point.

Two of the participants recently collaborated in successfully publishing a book to guide immigrant professionals in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Both were tied to government contracts, but decided that it was important for them to break out of the “box”. They accomplished the task while still holding a full-time job that put certain constraints on their work and development.

The group would like to encourage practitioners to take the time to review their own expertise and begin to look opportunities to share their know-how. Options included presenting in conferences, conducting workshops on ENET Training Days, writing articles to journals and bulletins, maintaining their own blogs, participating in inter-agency projects and collaborations, hosting Philosopher’s Café, etc. No one needed to do all of this, but starting with any one option would be a major step forward.

The group also realized that not everyone was indeed a self-starter. For most practitioners who were not yet very established and were tied to government contracts, they needed more support from supervisors or peers/colleagues to move one step beyond government contracts. We praised the idea of the Philosopher’s Café, but noticed that without active promotion and encouragement, it would not work for most practitioners.

Government contracts, while constraining in their own ways, also offered comfort to the practitioners (relatively speaking). And with comfort came complacency. Perhaps more creative support mechanisms were necessary to guide practitioners out of the box and see beyond government contracts (before they had no choice).

2007-09-26

從幼稚園開始的職涯規劃

一般人認真規劃自己的職涯規劃, 多是從離開校園開始. 但事實上職涯規劃,從孩童時就要開始發展和培養了. 加拿大在這方面是做得相當成功和進步的. 手頭上有一份校區的幼稚園到第七班健康與職涯教育簡介, 指出在這階段有關職涯發展的目標是發展和認識個人特質, 學校和未來職業的關係; 工作職位的分類, 工作習慣和可轉移的技能. 而職業發展具體的每階段目標是:

幼稚園和第一班: 個人技能和興趣, 在家庭和學校的責任;
第二班: 職業的分類, 有效的工作習慣;
第三班: 典範 (role model) 的特質; 有效工作習慣的好處;
第四班:特質的清單, 有效工作習慣的重要性;
第五班: 工作興趣類別; 工作習慣與可轉移的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
第六班: 個人特質與工作的關係, 在校內,外發展可轉移技能;
第七班: 職業群組和可轉移技能.

這編排是相當有洞察力和遠見的. 它指出除了要認識職業類別角色外,還應包括良好的工作態度,習慣,可轉移技能的認識和發展. 而這些都是應付未來的衝擊的工作人需具有的條件.

傳統的職業指導, 多側重在認識職業角色, 性向測驗和行業匹配, 是一個蘿卜一個坑的職業安排, 現今急劇變化的社會中, 職業類型, 工作方式, 都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天的工種在明天可能會消失, 新的工種每天都在出現.在這紛亂的轉變中其實存有”變”與”不變”的兩種情况, 經常在變是工作種類,方式, 地點, 條件, 要求; 永遠不變的是正確的工作和事業的觀念, 良好的工作態度,習慣, 解決問題决策能力, 對可轉移技能的認識, 掌握和發展的能力. 在變幻無常的工作世界中, 職業轉移的現象會越來越頻密. 可轉移技能會使我們更順利地從一種工作轉移到另一種工作.

學校局的指引不斷强調良好工作態度,習慣, 可轉移技能, 顯示出加拿大教育當局對未來工作世界趨勢的洞察和準備. 如何去執行這種指引,帶領我們的孩子進入全新的工作世界, 是教育工作者, 職業輔導員和家長們的挑戰.

2007-08-28

『神童』與『融入』的危險

九歲的沈詩鈞上大学, 成為華人社會的熱門話題. 在電視上看他答問題天真的樣子, 的確逗得我們非常開心, 我們都希望他有更好的發展. 平時的新聞都是些天災人禍, 看這樣的新聞是近來少有的賞心悅事.

越來越多的資優兒童出現, 可能是人類更聰明了, 也可能是我們越來越重視優資教育, 把更多的天才發掘出來।很多人都興緻勃勃談論這事和提出了意見. 顯示了大家的關心, 但有些論調卻令我擔心, 從傳媒所見很多人都表示要如何幫助詩鈞『融入』大學生活, 擔心他怎樣適應校園生活和與比他大十多歲的大學生們相處.

在這些熱心的論調裏, 我隱隱感到一種危險, 因為在這些『融入』,『適應』的好意中, 隱藏著一種要『把他變成我們所期望的…』的傾向, 『把別人變成像我們一樣…』的動機, 這是很多天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主要原因. 這些都會使個體漸漸喪失了自我發展, 創造和不斷學習的能力. 在這種社會要求的壓力下, 很多人都會為了得到群體的認同和接受, 扭曲和壓抑了自己的才華和能力.

小孩子不敢表達意見或表示能力, 生怕被視為怪異或被同輩嘲笑, 成年人害怕自己鋒芒太露惹人疑忌. 在現實環境下, 絕大多數的天才選擇了壓抑屈服, 天才是寂寞痛苦的. 他們經常要在『融入』而終於變成『大眾』抑或繼續在他『異乎常人』的能力的領域中不理世俗規範去發展的抉擇.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不常有. 天才就是異乎常人, 他們在常態分配曲線的一極端. 即使我們不以特殊的眼光去看他們, 也要以特別的處理方法去幫助他們. 如果著眼是在『融入』, 『適應』, 結果只會是『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這事的另一啟示是, 我們之中有多少人其实有著天份, 但為了得到社會的接受和認同而放棄, 抑壓了自己的天份. 重新認識和釋放自己的能力是永遠不會遲的. 『成為你應成為的人』, 〝become what you should become〞, 應是教育的一個主要目的

2007-08-14

兒童 . 作為老師

時装店暑假大減價, 一對母女各自捧著一叠衣服輪候試穿. 女孩大概十三三歲, 母親約四十多. 母親把一件衣服披上身上在鏡前端詳,女孩看著, 皺了皺眉頭, 說, “太老了, 這衫腳太窄,” “ 是嗎?” 母親有點遲疑. 女孩也把一件衣服披上身, 母親看著說, “很不錯呢.” 女孩說, “你也試試吧,” 母親說, “不, 太年青了不適合我的”, 女孩說, “試試吧,” 母親把女孩的衣服披在身上照鏡子, 女孩說, “看! 多好看! “ 母親笑了, 很開心地在鏡子前認真的試著, 似乎很同意女兒的建議.

我不知道最後這母親有沒有買了這件衫. 但我感到有很多東西是可以向孩子們學習的. 以買衣服為例吧, 在一角度上孩子有更敏銳的潮流感覺, 時下興什麼, 怎樣是過時, 他們跟得很快.

時代急促地變化, 我們要不斷地学習, 適應. 孩子們似乎生來就適合這時代, 是這麼很自然地獲得了時代变遷科技發展的能力. 以電腦為例, 我們不用去讀應用手冊, 只要問孩子就行了. 怎樣用电邮, 發短訊, 網上讀報, 傳送照片, 購物, 處理銀行事務, 繳費, 用Youtube 看有聲有影的新聞, 用Skype打長途电話, 用Google 查地圖搜索資訊…向孩子学的還有很多, 我們移民加拿大, 學習英文, 了觧社區, 最好是透過孩子和他們的網絡..

孩子是最好的老師, 第一, 他們從不驕傲, 你問他們, 他們會很熱心示範給你,他們是這麼單純, 他們不會想: “你現在要求我了嗎? 這次我幫了你, 你欠了我一個人情…”等等成人世界那種複雜的利害交易動機. 第二, 他們是天生適應環境變化, 毫不費力就獲得適應技能的新人類, 當你還在驚嘆某種科技的功能時, 他們會說, 我和同學早就在用了…
社會的變動和科技的發展是快得我們不能想像的.”學習者生存”,現在不是誰教誰的問題, 而是向誰我們能够向其學習的問題, 而在很多方面, 孩子會是我們的好老師.

2007-06-10

《加拿大就業致勝策略》


我和黃正心合著的新書出版了, 以下是一些介紹:


《加拿大就業致勝策略》
(Career Success in Canada)


新移民初抵加拿大,他們該如何去找工作?在本地要面試成功,有哪些竅門?進入職場後,又有可能遇到哪些問題?甚至正在職場中打滾求存的朋友,在擇業、轉職、創職、轉換職場上,又有誰可以作他們的導師?


這本新書乃特別為以上的人士而編製,藉此幫助讀者減輕在職場打滾的痛苦,同時讓他們少走許多冤枉路,早日踏上成功之途。


兩位作者馬應克先生及黃正心先生俱是中僑專業培訓學院的資深就業輔導專才,曾協助無數的求職者找到工作,甚至發展事業。


新書共分六章,包括:「加拿大的就業環境和制度」、「加拿大的就業服務模式」、「加拿大求職策略」、「在加拿大職場中生存和發展」、「就業服務的理論基礎」及「享受工作與優質生活」,內容十分豐富。另附實用求職參考資料,讓讀者垂手便可獲得有用的職場資訊,更早獲致事業成功。

每本訂價加幣 $15.00
中僑出版部 , 地址: 28 West Pender Street , Vancouver , BC , Canada, V6B 1R6

電話: 604-408-7269 , 傳真:604-408-7259

別忘你是誰

很多人都看過宮崎峻的『千與千尋』. 像他的其他動畫, 一貫的主題都是描寫成長, 友情, 勇氣, 環保, 人與大自然的和諧. 在這片中我們驚歎華麗的畫面和有趣的情節, 但很多人都忽略了真正的主題, 那就是在金錢物質的世俗中,如何去堅持自我. 這主題在一個嬌生慣養的小女孩荻野千尋漸漸成熟的過程表達出來. 這轉變的轉唳點, 是千尋突然發現, 她的名字己由“千尋” 被改為“千”, 而且會慢慢被人抹掉, 將变成一個沒名字的人.




在故事中, 千尋很辛苦才謀得在澡堂「油屋」一份工作, 主管湯婆婆是個有法力, 殘忍,貪財的獨裁者。她把受她剝削工作不力的人, 都變成豬吃掉,為她工作的人會 被她拿掉名字,如記不起來,就永遠被困住脫不了她的控制。這是可怕的事, 沒名字, 掉了身份, 沒有自我是最悲慘的। 千尋在猛然發覺她漸漸被湯婆婆偷去名字後, 她堅强地反抗, 而成熟起來.

遺失身份的故事, 在現實職場裡每天都在上演, 例如, 你的工作成果被上司所掠奪, 你是做事的人他是領功的人, 你永遠是個無人知曉的員工; 在職塲中為求自保不能不認同或加入小團體, 做了自己不了願做的行為; 在謀生壓力下, 慢慢忘記了或放棄了志向和熱情…現實的環境有一千種方法去侵蝕意志,去偷掉你的名字, 使你忘了當初你是誰।


宮崎峻的觀察是深刻的, 從他的動畫中你感受到他對動畫的熱情, 對人與自然和詣的鼓吹, 對青少年成長的關懷. 現在我們都認識宮崎峻這名字, 這証明在現實社会中堅持自我和志向是有可能的.

六月是驪歌高唱的季節, 然後很多畢業同學就各奔前程進入社會工作了.希望大家都能達到自己的理想, 最重要的是 -- 別忘了你是誰.

2007-06-01

Global Career Management

卑詩安頓移民及適應計劃會議於 2007.5.28-29本拿比舉行,約250個政府官員及移民安頓服務業界人士,討論本省協助新移民安頓的政策。



我提出要協助新移民建立全球化事業規劃 (Global Career Management) , 尤其是那些回流的人士,讓他們在海外或將來為加拿大作出貢獻。

星島日報有這樣報道: "中僑專業培訓學院副院長馬應克指出,要從全球角度去看待新移民和他們的事業規劃,他們是年輕高學歷人才,有全球流動工作的能力,加國要善用這批加拿大人所建立的全球網絡,貢獻加國,不要囿於封閉式的移民安頓觀念,要求新移民即使工作與本身學歷不配對,仍要留在加國。"

2007-05-21

Career Success in Canada

我和黃正心合著的"加拿大就業致勝策略" 出版了, 卑詩大學的Norm Amundson 教授給我們寫了序文, 很謝謝他।

Preface – Career Success in Canada

This is an exciting time in Canada,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emerging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 skilled workers.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factors have created a situation where companies are desperate to maintain and enhance their productivity through an infusion of new workers. Many skilled immigrants will be recruited from countries like China to fill the growing need.

As people consider the opportunities that are emerging they will need help to cross the cultural gap. They will need economic and cultural guides, people who understand the system and can explain how it works and how to best make their way in Canada. Ronald Ma and Louis Wong are two, well qualified career management experts and guides who can be trusted to explain the Canadian system and to show the way forward.

Mr. Ma and Mr. Wong have been working in the employment field in Canada for well over a decade. They have worked with SUCCESS on employment transition issues and have directed their efforts at both workers and employers. In the training that I have offered, they have consistently stood out as the “top of the class”. They understand issues of culture, of economics and of transition.

For a number of years we have discussed the need for a transition manual that would help immigrants from China understand the many complexities of the Canadian system. This manual would need to focus on both finding work (job search) and facilitating development within work (job maintenance and growth). The manual would also need to be more than just a list of “tips” about what to do next. It would need to be grounded in career theory and also focu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quality working life. Creating such a comprehensive manual for employment success in Canada would be a challenging task.

I am so pleased by the scope of the book “Career Success in Canada” that Mr. Ma and Mr. Wong have created. They have touched on all the critical areas. In Chapter One they start with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Canadian employment system. The topics they cover provide a good overview of the many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system. Building on this foundation they go on to address employment services and job seeking strategies in Canada (Chapters Two and Three). These chapters are comprehensive and provide some very important information. In Chapter Four the focus shifts more to making the most of workplace opportunities. The question here is how to make the best career decisions within the workplace. At this point, the authors turn to some current career theory and describe how some of this theory can be used to understand and overcome career obstacles. As a conclusion, Mr. Ma and Mr. Wong turn their attention to issues of quality of life. It is not only a matter of finding work, there is also the challenge of creating a healthy working life filled with meaning, purpose and balance.

I am convinced that this career workbook will soon become a necessary part of the transition experience for every new immigrant from China. Mr. Ma and Mr. Wong are acknowledged experts in the career transition process and they have created a comprehensive guide that will be a valuable asset for anyone contemplating a move from China to Canada.

Norman Amundson, Ph.D.
Professor
Dept. of Educational and Counselling Psychology, and Special Education
Faculty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2007-05-09

杜拉克的老師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2005年十一月去世. 留下對管理學, 社會趨勢, 甚至哲學思想的深遠影響. 經濟學人周刋在其生前, 己稱其為『大師中的大師』. 他的數十本有關管理, 經濟, 政治, 社會等專著作都己經成為經典. 但除此之外, 他的一本回憶錄『旁觀者』(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 更為人所津津樂道. 他自己說這本工書雖不是他最重要的著作, 卻是他個人最喜歡的一本.

在這書中他素描了他一生結識的人物和師友感懷, 書中他記錄了衆多著名的人物如弗洛伊德, 在《念恩師》一篇, 他卻記錄了名不經傳的, 他小學時的兩位老師. 他說, 『我見識過許多一流老師的教學風采, 也見過相當偉大的老師. 然而, 在教過我的老師當中, 我認為一流的只有兩位, 就是我小學四年級的老師 – 埃尔莎小姐和苏菲小姐…』

小學老師在杜拉克心目中, 卻是與其他名人並排的一流人物. 為什麼她們對杜拉克有這麼大的影響呢? 在同一文章杜拉克這樣說, 無論天生的老師, 或是學習教學法的老師, 都有同一樣東西, 就是熱情. 天生的老師一開始便滿懷熱情,而善于利用教學法的老師在學生有所領悟吋,而獲致熱情;學生臉上那心領神的微笑, 比起任何麻醉品更令人上癮。對天生的教師而言,熱情就在他們身上; 對利用教的老師來說,則可在生的身上看到熱情。不管教與學,都是熱情,一種是天生就有的熱情%u800

2007-04-23

Cherry Blossom in Vancouver




Posted by Picasa

2007-04-04

『五年後你會做甚麼? 』

我的一個世侄, 正在耶魯大學念博士的年青人, 到温哥華探我, 作為長輩, 我約了幾個長輩親戚和他吃晚飯. 席間談起各表兄弟們的近况. 當問起一個親戚的孩子時, 這親戚說:『他很好, 剛畢業就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了. 大家都為他開心...』這年青人問道, 『那麼, 他在五年後的打算怎樣?』各人都呆了一呆, 有點奇怪他問這樣的問題.. 靜默了一會, 這親戚才說, 『我想…他會繼續做下去吧…』但各人都靜了下來, 然後話題就轉到『五年後自己會做甚麼』去.

『五年後你會做甚麼? 』 這本是見工面試才要去準備的問題. 是不是現在的年青人都會這樣問自己? 但能問有這樣問題的人肯定是有願景的人, 他們對自己的將來有期望, 有打算, 會計劃達致這夢想的行動. 他們與沒有打算白白讓時間溜走的人更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五年後你會做甚麼? 』 這不經意的問題給在座的四, 五十歲的中年人帶來衝擊. 默然一會, 有人說, 『我想像不到…可能還是這樣子吧.』有人說, 『這樣的年紀了, 還能做些甚麼呢?』 有些人不作聲似乎陷入於沉思. 這是我們較少去思考的問題, 也許是我們不太想面對的現實, 當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

我常常聽到六十多歲的人說, 要是給我年輕十歲, 我就會怎麼怎麼做… 那麼, 對五十多歲的人來說, 現在就是他的十年後的十年前了, 要做甚麼就該立刻行動, 不要等十年後再埋怨沒有時間. 我喜歡和年輕人相處, 他們是一面鏡子, 從他們身上你會喚起年青時的衝勁和熱情. 這年青人不經意的話, 提醒了我要對未來的五年去作認真的安排.

年青人有時會是我們的老師.

2007-03-17

There is no stranger under the cherry blossom tree

春天巳經來了 生活是這樣美好
Vancouver Cherry Blossom Festival - Home






Leside 與Jasper 之間己盛開 (3月18日)














Richmond 的 Minoru Park, 大部分還未開花












2007-03-03

加拿大就業致勝策略 序

我有一本新書 (加拿大就業致勝策略 Career Success in Canada) 快出版了, 以下是一篇序言:

我在香港從事心理輔導工作,一九九零年移民加拿大,隨即進入職涯管理行業,迄今已十多年了。從事職業輔導使我的專業在移民後得以繼續發揮。我有幸碰上數百年以來的人類社會大變革。現在我們身處的正是托夫勒 (Alvin Toffler) 所指的繼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之後的資訊社會。全球化浪潮推平了國家之間的牆壁,工作的方式起了巨大的變化,工作和勞動者在有形或無形的疆界自由流動,「工作」這觀念也起了翻天覆地的革命。我從事這助己助人的行業,目睹及參與大時代的變遷,使我不斷思考及尋求協助求職者在職場求存及發展的更有效方法。

由於職務所需,我更能接觸到管理學大師們如威廉.布里吉斯(William Bridges)、湯.彼得斯(Tom Peters)、查理斯.漢迪(Charles Handy)、大前研一等人的著作和和理論。我和同事們每天接觸到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新老移民,每年協助數以千計的求職者找到工作,發展事業,解決一家老少的生計,替他們解決「工作在哪裡?」、「如何逆境求存?」等在新經濟環境下產生的「誰拿走了我的乳酪?」的問題。我的工作使我深切體會到這些社會趨勢的理論並非只是時尚話題,而是真正在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事實。

有個故事說,有兩個人在路上碰到一隻大熊,甲拔腿就跑,乙說:「別費心機了,你怎麼跑也跑不過熊。」甲說:「我是要比你跑得快呀!」職場變革衝擊著每一個人,趁著這時代變遷的巨浪作快樂的衝浪兒,還是就這樣被巨浪吞噬,仍是有其個人因素。這本書就是要寫給那些不斷在為自己的事業努力的朋友。國家要徹底解決失業問題,關鍵在創職,但當這願望未能達到之前,個人要爭取幸福還須靠自己努力。

職場變遷和失業問題衝擊著個人和國家。我很欣賞在中國從事職業輔導的同業,他們在短短幾年內已總結了「先就業,後擇業;先生存,後發展」的經驗,腳踏實地,實事求是。面對現實,堅持個人的理想,為將來努力。這是職業發展的正確方向,也是撰寫本書的目的。

本書收錄了我過去在報章、雜誌和個人網誌上的一些文章,希望透過此書可以與在職場中努力的朋友分享實戰經驗,這些經驗包括了在加拿大職場所需的技巧、資訊、思維和遠見。此外一些對求職者有重大影響的課題,例如: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如何影響我們在加拿大求職和事業發展 ; 職場的欺凌行為、心理暴力的認識和自我保護;非正規工作的普及,對勞動者應有的法律和制度的保護;如何在職場中延續和創造更美好的人生下半場等,本書都略有論及。

本書能夠面世,我要特別感謝卑詩大學的艾文遜教授,他除鼓勵我撰寫本書外,多年來亦給予我在就業服務工作上無限的支持。我也感謝金石名家陳風子老師為本書題字。陳老師今年九十六歲了,精神抖擻,關愛後輩,給了我對實現豐盛人生的信心和啓發,是一位我很尊重的長輩。他給我們題了「實事求是」四字,是本書所藉堅持的精神。我還要感謝與我多年共事的同書作者黃正心先生。從事職業輔導工作是一種孤獨的戰鬭,他一直是我的親密戰友,也是一位闖將,很多創新的程序意念都從他得以實現,我很感謝他為這書的出版勞心勞力。我們都希望本書能進一步補充我們每天對求職者的直接服務,幫助正在為事業而努力的朋友,使他們能更好地投入和享受加拿大生活。

馬應克
2007年2月 加拿大溫哥華

2007-03-02

找尋『勞動者的守護神』

對於每一個求職者, 我都是滿懷樂觀的. 環境雖然惡劣, 但我相信危中有機, 也相信個人的意志. 我相信個人的努力在加拿大是可以闖出一片天來. 我們感受到求職者的惶恐, 但當看到更多的人找到工作, 充滿自信重新上路. 我和我的同事都受到鼓舞和充滿工作滿足感.

有更多的人因職業環境的改变而茫然不知所措, 由於個人環境的改變, (如移民,) 由於職塲環境的改變, (如工作轉型, 公司合併, 重整, 工作外判,) 使事業受挫, 生活質素下墜而驚慌不安.

科技的進步和全球化趨勢帶來的新經濟社會時代曾受到很多人的歡呼, 我們都憧憬這美麗的新世界會使我們的生活更自由更美好, 網絡社會的出現, 職場上工作方式的改變, 使人自由地在任何時間地點工作, 科技帶來的效率使我們期望有更多娛樂和家庭生活的時間, “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 “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 曾成為最時尚的願望. 很多人為這”自由人的自由联合[1]”的美景而歡吹呼. 但也有人指出情形並不是想像中的樂觀, 在新經濟環境下, 英美也開始出現了”中產階級消失”的現象. 英國社會學家李察.塞尼特(Richard Sennett[2]) 早就指出歐美的中產階級現在正處於窘迫的處境.,日本大前研一在他的『M型社會』[3]一書中曾指出中產消失而呈現的貧富兩極化, 三浦展的『下流社會[4]』也描繪了新經濟環境下. 中產階級看不見未來, 逐漸喪失積極性格. 形成一股向下沉淪的力量.

社會的趨勢, 我們繼續關注職塲形態变化對勞動者的衝擊. 但透過日常的工作的接觸, 我認為現時在加拿大至少有兩種現象是令人憂心的:

1. 職塲欺凌行為的普遍. 職塲形態变化加速了勞動者之間的緊張關系; 僱人者與受僱者更處於不平等地位, 有權力僱用他人的人橾有生殺之權, 這些無形的心理暴力不易察覺也不易用明文條例處理. 健康的職塲環境,(workplace wellness), 勞動者工作和生活的調和 (work-life balance), 是急切的課題.

2. 從事非正規工作(non-standard jobs)勞動者的法例保障. 非正規工作在急促擴大中, 現有傳統的勞工法例未必追得上職塲形態的变化. 而且現有的法例多是基於全職固定工作者而定, 法例必須檢討和修訂以追得上時代的劇變.

新經濟時代的職塲型態帶來勞動者的自由, 的確令人神往. 但也令人擔心. 這越來越壯大的自由工作者大軍, 會否淪為像日本幕府時代那些失去主子, 失去武士身份的落魄浪人.

求職者個人的努力是需要的, 但我也希望我們有這樣的守護神, 給在努力中的勞動者提供一個更好的就業大環境. 使他們都得到更好的職業發展, 在加拿大享受美好的工作生活.

[1] 汪丁丁, 後工業時代經濟一体化的最終議題 – 自由移民, 『自由人的自由聯合』, 鷺江出版社, 2000.
[2] 窘迫無奈的歐美中產階級, 金融時報中文網, 2006年3月21日
[3] 大前研一, M型社會- 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 商周出版, 2006年10月
[4] 三浦展, 下流社會-新社會階級的出現, 高寶書版, 2006

2007-03-01

學校需要放暑假嗎?

每年暑假, 家長都要為孩子長時間不上學大費週章. 沒有人質疑為什麼教師學生要在夏天放長假? 因為答案似乎是不解自明: 夏天酷熱 , 學習效率不高, 放假理所當然. 但法國庫德隆醫生在他的《身体節奏》一書卻提出異議. 他引用中醫觀點, 認為人類已適應了隨季節節奏的社會生活:夏季活動頻繁,冬季則多休息。遵循生物節令是很重要的,否則就會身体不調,功能紊亂.

而『暑假』的起源, 是在本世紀初,入學率增加,占用農村大量的青少年勞動力。為解決收獲季節的勞動力需求,政府決定這期間學生可不受學制約束,“休息”去增加勞動力,稱為“假期”。後來又因無力滿足教師的加薪要求,給了教師更長的放假時間。逐漸夏季的休息時間加長了. 現在, 暑假為全世界旅游事業帶來了極大的好處. 沒有任何政府對這既得利益提出置疑。但這破壞人們生活的自然規律。

在中國古代,遵循四季規律是健康和效率的必要條件.《內經素問》這樣說:
春季三月,萬物舒展,宇宙新生,人們晚睡早起,
夏季三月,萬物生長,天風地氣對流,人們晚睡早起,
秋季三月,萬物平和,人們早睡早起,神清氣定以減秋之燥氣。
冬季三月,萬物隱遁,大地凍裂,人們早睡覺,日不出不起床。

工業化和城市化破壞了人們勞動和休息的節奏。夏天應該是『晚睡早起』, 努力工作學習, 但我們卻放暑假遊玩去也; 冬天是『早臥晚起, 必待日光』我們卻天未亮就要帶著睡意上班上學, 入黑才回家. 從人類生理節奏季節規律來看, 這會引致身体不調,降低工作學習效率. 已有人提出利用秋冬季對假期進行再分配,然而暑假旅游業帶來的經濟效益,超過了對人類平衡狀態的憂慮. 這『暑假』的制度, 必然也會繼續下去.

2007-01-31

『家鄉的小圖書館』

臺灣的誠品書店在淡水設立了一間小社區圖書館, 宣傳話語是用比爾蓋玆(Bill Gates) 的名言: 『培養出我今日成就的, 是我家鄉的小圖書館』. 年幼的比爾蓋玆,小學時在學校圖書館當義工,他的工作是排架,在單調的工作中,看了很多書,也因此造成了他今日不凡的成就!

無獨有偶, 在香港作家梁文道的『梁文道書話』中, 對小時學校小圖書館的經驗有很動人的描寫. 他說在閱讀課老師把他們丟進一個小圖書館,然後就關上門, 他們肆意翻弄架上的圖書, 把書當武器互丟。累了就拿起那些被摧殘得破碎的繪本與童話,重組掉頁的故事和彩圖. 但是, 『..看著看著,大伙們漸漸靜了下來,恍惚進了另一個世界; 更準確地說,是離開了這間圖書館所在的此世。直到鐘響,老師進來呼喚,才好像手術後的病人,麻醉藥的效力似去還在,呆呆地站起來和其他小朋友排隊走回教室…』這是多美妙的經驗呀,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兒時回憶吧.

我小時在香港一間小學唸下午班, 當時剛搬進這社區, 語言不通, 沒有朋友. 學校隔鄰有個社區中心圖書館. 每天早上我就到那裏看書, 直到中午才上學, 圖書館有甚麼書我都看, 沉醉在書本中, 似懂非懂恍恍惚惚,像在夢般的國度中遊戈, 直至學校的鈴聲把我驚醒. 這些書使我認識很多書中的朋友, 到過不同時空的國度遊歷, 認識了人間, 友情, 勇氣, 堅忍, 機智, 常識, 冒險, 就是這些書, 伴我渡過了雖然孤獨但不寂寞的童年.

在這些小圖書館中, 另一種教育正在悄悄進行. 下一次你看到孩子沉醉著看書的時候, 請不要驚醒他們, 可能他們正在自己的秘密花園中探索, 思想正在成熟, 人格正在形成, 志向, 就是在這時建立起來的.

2007-01-15

人生下半場

温哥華太陽報在2006年12月2日有這麼一則非常顯眼的標題: 『甚麼都行只是不想退休!』 報導了很多年齡在七十至八十歲, 但還在職塲上非常活躍的人士. 報導說對這些人來說, 收入己不是最重要的, 他們要的是要繼續能作出貢獻, 做有用的人,工作使他們繼續接觸人和事, 保持在社會上活躍. 12月25日台灣的《今周刋》有一篇特稿是寫政大商學院教授吳靜吉的, 文章對他的描述是”年近七十, 看起來就像四十歲…活力充沛, 童心未泯..”

醫學發達,生活環境改善, 使人類更健康, 壽命都延長了, 八十歲的人, 等於以前的五十歲. 科技的發達更改變了工作的方式, 交通, 通訊的發達使工作者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工作. 更多的工作已不是靠體力, 而是知識, 五十到八十這段時間, 正是人生的黃金歲月, 經過了年輕時的磨練, 這時期是一生中最有技能, 知識, 己積累了職業上所需的銳智, 人脈, 洞察力. 這是人生的高峰, 是個人, 公司, 社会最有貢獻的時期.

但在我們社会上的觀念, 是六十五歲, 太老了, 要退下來, 退休了. 好命的, 六十歲就該退休, 不需工作, 銀行財務公司都在鼓吹”五十五, 自由身!” (Freedom Fifty-Five!) 电視廣告每天轟炸著每個人的是”提早退休, 擺脫地獄般的工作間, 到有陽光, 海灘, 棕櫚樹天堂般的地方, 享受人生做你真正想做的事.” 我見過一個剛獲得第一份工作的女孩子在發愁, 原因是, 還要過三十多年她才能退休!

現在科學昌明, 平均壽命達到九十歲, 要是六十歲退休的話. 剩下那漫長的三十年要怎樣熬過. 有人指現代人七八十歲等於古人的五十歲. 以前五十多歲的女士己被形容半百老嫗, 現在女士在這個年紀卻是風華正茂, 五六十歲才是人生巔峯,瓦爾特. 博兹 在他的”敢活一百歲”書中就這麼說. “(這個年紀的人)…有多方面的優勢, 他們的才智能力經驗都比年輕人强, 處理間題時更老練, 更能抓住重點.” 要是退休對自己對社會都是一個損失.

現在年齡在四五十年歲的人, 要是目標是要在六十歲或更早離開職場的話, 那剩下的十年八年的确是時日無多, 如在這時仍是失意的那更無翻身之日. 在當今的科技和醫學進步的情形下, 如果我們還是熱愛工作的, 我們可以把留在職場 (無論是甚麼形式)的時間 定在八十歲, 那麽剩下的時間就有三十年了, 那是多麽長的時間, 還有這麼多的事等著我們去做! 我們在大學畢業進入職場, 到五十歲時也只不過是二,三十年時間, 而在五十歲到八十歲, 其實也有三十年時間,這段時間無論在經驗, 人生閱歷, 智慧, 人脈都要比初出道在社會上的跌跌撞撞時更優勝. 在這段時間, 我們應該有更好的成就.

大學畢業進入職場到五十歲這段時間, 好比球賽的上半場; 五十歲到八十歲這段時間, 就是球賽的下半塲, 而下半場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時刻! 關鍵就在:如何去準備這人生下半塲? 查理士. 漢迪(Charles Handy)在他的《弔詭的年代》(The Age of Paradox)一書中提出「S型曲線」(Sigmoid Curve)概念,


那就是, 大部分人的人生只有一條曲線, 慢慢上昇到中年期然後急劇下降進入退休期, 但我們最好在第一條曲線(我們的第一職塲生涯)還在上升時, 最遲也要在它下降之前, 就開始了另一條新的曲線(我們的新的職塲生涯,) 不斷成長的秘訣, 就是在第一條曲線走下坡之前, 開始一條新的曲線 開始第二條曲線的最好時機是在A點, 在這A點, 我們有時間, 資源和精力去探索和準備第二條曲線. 當然, 在兩條曲線在同時進行的時候, 那就是A 點與 B 點之問, 我們會辛苦一點. 但凡事都必須有所付出的.

在第一曲線已達頂點而不自知是相當危險的, 因為走下坡的日子將到來. 怎樣能同時去發展兩條曲線呢? 這需要我們有洞察力,勇氣,堅忍,勤奮,保持對人生和工作的熱忱和激情. 如何去在中年以後仍保持這種對生活和工作的激情呢?(Bob Thomas)在他的一篇文章 『永保青春: 蛻變中的領導者的赤子態(Neoteny) 和其他特質』 [3], 提出了NEOTENY 這個概念, Neoteny是動物學術語, 是指人在成年之後還能保持幼時的特性。保持著年輕時的美好品質: 好奇, 活潑,熱忱,無畏,熱情,精力充沛。他有一本叫『極客與怪傑』(Geeks and Geezers)的書, 其中訪問了二十位已经60歲以上但仍活躍的傑出商界領袖, 這些人特質是不被時間和嵗月所擊垮,他們都有过至少一次生命中極困難艱苦的時刻, 鲍勃. 湯瑪士形容是“熔爐”(Crucible)的經歷,但這熔炉是他們的機會, 考驗。是激發他們的才能的關鍵時刻.

求職者也面對著人生的困境. 中年的專業技術移民不也是在“熔爐”之中? 他們面對人生三重危機: 1. 移民, 連根拔起到異國生存的壓力; 2. 中年危機, 年華漸逝時日無多, 能否達到成功人生的目標的焦慮; 3. 全球職塲的变化, 工作非標準化的衝擊. 所面對壓力是何等沉重. 但如果我們好好調整心態和視野, 保持著年輕的熱情, 讓熔爐把我們磨鍊得脫胎換骨, 勇敢地去面對挑戰,創造未來。主動地處理這人生的轉折點,我們會在未來的三十年中, 活出更精彩的人生的下半場.

2006-12-18

『非正規工作』的出現和對策

近十多年來, 國際和本地勞工市場形態, 僱傭關係, 勞動者的工作形式, 都出現巨大的變化. 其中一個靜靜地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革命, 就是『非正規工作』的出現. 早在1994年威廉.布里吉斯 (William Bridges) 在他Jobshift (新工作潮) 一書中就指出工作的形式己出現了劇變, 他甚至認為傳統觀念的工作將會消失 (de-jobbing). 十年前卑詩省著名的經濟學家羅莎琳.庫寧(Roslyn Kunin)也提出了著名的有關本地勞工狀况的啫喱餡甜餅圈模式(the Jelly donut model).



她指出, 啫喱餡是標準工作 (standard job), 是指傳統的全時間, 長期的, 單一老闆的工作; 而外面的面包皮, 是那些兼職, 臨時工, 契約工, 短期工, 外判, 替工, 季節工, 自雇工, 所謂的『非正規工作』( non-standard job) . 而這啫喱餡會越來越少. 而至少, 這在加拿大是必然的趨勢.


現時加拿大有約四成勞動者屬於自僱, 或從事『非正規工作』的勞工. 這趨勢是來自幾個互相影響的結構性因素:


1. 加拿大由貨物生產轉移到以服務為主的經濟. 在總勞動人口中, 零售, 旅遊, 娛樂, 個人服務行業不斷上昇, 而兼職工作多集中在這些行業.
2. 小型公司急劇增加, 外判工作盛行, 促使了短期僱佣方式.
3. 本地與國際市場的競争, 競爭的壓力引起了減低成本, 最主要是工資成本, 僱用非正規工作勞工是最佳的省錢方法.


這種僱佣方式的趨勢使從事『非正規工作』的勞工成為高危的一族. 據2006年一份報告指出, 約有63%的加拿大人仍有全時間全年的工作, 但另外37%則要從事『非正規工作』, 而其中很多工作不穩定, 時薪低於$10, 而在大城市中需要時薪$10.50 來維持生活費用.


這種僱傭關係的改變, 給予了些僱主逃避對職員的承擔如醫療保險, 退休金, 員工訓練和事業的發展, 也予僱主更大生殺之權, 壓低工資, 使『非正規工作』的工作者更不利. 而自僱人士, 除了一小部分人士如醫生, 律師, 會計師等可能擁有高收入高地位外, 很多的自僱者都處於艱苦的狀况, 不少人是因找工作困難而被逼自僱. 身為僱主他們失去很多受僱者應有的福利和保障, 由於是”自己工”, 很多人在勞工假期還要工作, 他們也要做更長的工作時間. 據統計, 自僱者中有百份之三十五每星期工作超過五十小時, 而同樣工作時間的, 受薪者剛只佔百份九.


很多人指出,現時的福利和法例, 較多是為全職長期受薪者, 所謂”標準工作”者而設. 而現時加拿大有約四成勞動者屬於自僱, 或從事『非正規工作』這類勞工有快速增長的趨勢, 由於僱佣形態的關係, 他們沒有資格得到標準工作勞工所擁有的保障和福利.

『非正規工作』趨勢對新移民求職者的衝擊最大, 沒有本地經驗和人脈, 在勞務市塲的激烈競爭中, 很多都要從『非正規工作』做起. 但在這種情形下, 如能看清形勢, 妥善計劃, 仍能突圍而出, 得到最後的事業成功:

1. 認清『非正規工作』是全球大環境趨勢, 無人以避免, 要正面樂觀迎上去.
2. 明白傳統標準工作在消失中, 不要只在等待長期終身僱佣工作, 開放心胸接受『非正規工作』, 這樣你的選擇會更多更廣, 受僱機會更大.
3. 『非正規工作』的盛行其實也出現很多怪現象: 有人沒工做但有人太多工做: 有些人關係好有門路的, 可能同時有幾份兼職, 應接不暇, 收入比只有一份固定工的還要多, 你能做到這樣嗎?
4. 『非正規工作』對新移民來說是敲門磚踏腳石, 無論如何先有個開始然後再爭取加工時, 或挑選工作, 在最後甚至達到全職或在公司中成為核心工人(core employee). 那麼職位就更有保障.

當然, 『非正規工作』趨勢會使一般勞動者處於劣勢, 工作無保障, 缺少爭取合理工資的能力, 只有使他們滯留於低收入從而減低了生產力. 能與時俱進的制度, 不只保障工人平等待遇, 還會提高勞工質素促進生產力. 加拿大現時正面對日益劇烈的國外競爭, 其實我們是更需要完善的勞工福利制度來增強我國勞工的競爭力的.

2006-12-05

CQ+PQ>IQ

《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湯馬斯·弗烈曼最近訪問中國, 有人問他, 在世界是平的情况下,怎么教育子女?他提出了四個要點: 1. 讓他們學會如何學習, 2. CQ+PQ>IQ,C代表好奇,P代表激情。3、學會如何去發掘信息而不是簡單的記憶. 4.開發主導創新的左腦,而非以往强调的理性支配的右腦.

《世界是平的》一書很多人都看過了. 作者湯馬斯認為地球是圓的, 但世界是平的. 把握全球化趨勢、在21世紀才有競爭力. 他認為全球化可分為三個時代,1.0來自於國家,2.0來自於企業,而『3.0版全球化』的推動力是來自“個人”.由於資訊科技帶來的便利,個人在家裡就可以連接上網,跟整個地球連接上軌道. 他認為有“十大推土機” 將這個世界剷平:這十個”推土機”是柏林圍牆的倒下, 視窗開啟; 網景(Netscape)的上市; 工作流軟體 (work flow software); 資源開放 (open sourcing); 外包 (outsourcing); 岸外生產 (offsourcing); 供應鏈 (supply-chaining); 內包 (insourcing) 、資訊搜尋 (如Google); 及輕科技,

世界扁平化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規則、角色及關係. 國家、企業與個人都要面對全世界的競爭,要開放自己去選擇最適當的生產方式,才能維持競爭力. 對個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維持自己的競爭力,也就是終身受雇力,每一個人都要使自己成為「碰不得的人」,也就是工作不能外包出去的人. 有終身學習的能力的人, 才能積累自己的競爭力,別人不能取代。在扁平的世界裡,合作的資源與工具是人人可以取得的大眾物資,唯一不可取得的就是想像力. 因此面對全球化的競賽,提高自己的附加價值,並非只靠智商 (IQ), 想像力, 好奇心(CQ), 激情(PQ), 創意, 不斷學習的能力和態度.和把想像化為行動的能力. 才是未來致勝的關鍵. 我們要孩子具有未來的競爭力,就要透過教育讓他們培養出這些質素.

2006-11-21

就業顧問的專業操守

就業顧問是一種專業, 它除了需要長時間的訓練, 去達到所需的知識, 技術和能力之外, 從業員並需有嚴格的道德橾守, 而這種道德橾守必須由專業的精神去約束. , 外來的有專業組識, 資格檢定; 內在的約束則來自其個人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

就業輔導與心理諮商, 精神冶療相似, 都是一種諮詢的運作. 它的對象是人, 是一種對人的服務. 透過助人者與受助者的互動, 去找出方法來解决受助者困境. 人與人的接觸必會產生出相互影响, 這相互影响必需由助人者用其專業能力和精神小心處裡和控制.

在人的接觸中, 經常會出現”移情”(transference)或”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的現象, 例如說, 受助者會把助人者當為以前的親人, 或助人者在過程中會勾起一些以往他自己不愉快的經驗. 這些情形對助人的果效會產生很大傷害, 這就需要輔導員的專業能力和態度去處理. 在另一方面, 在輔導的過程中, 受助者是處於在受問題困擾的境況, 他是混亂, 無助, 痛苦, 和焦慮, 他渴望被接受, 得到支持和指引, 他們會把輔導員當為可以信任和依賴的杈威, 以幫助他脫離困境 在這角度看, 輔導員和受助者的關係並不平等, 相對來說, 受助者是處於一個弱勢, 在這情况下, 輔導員必需秉著專業精神, 才能避免濫用職權的情况出現. 這就是專業和一般人, 如朋輩間的幫助所不同之處.

在另一方面, 就業服務最獨特的地方是, 就業顧問本身也是要找工作的人. 他與受助者會同時有同樣的需要和目標, 就是找工作, 或是找更好, 更有保障的工作. 因此利益冲突出現, 受助者的福利與就業顧問的福利孰重? 只有在專業操守的指引下, 才能把受助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一些常見的現象經常在挑戰職業顧問的操守, 譬如:

1. 就業顧問因其職務性質, 會擁有和控制更多就業資源和職位空缺消息, 對他本人或其親近的人有利的職位消息, 他是與受助者爭奪, 據為己有, 還是以受助者的福利為第一位?
2. 在追求數字業績的壓力下, 還是只求成功率數據, 還是在為受助者的真正需要而努力?
加拿大的就業顧問承多巨大工作壓力, 他們大部分依靠政府資助的合同. 這些合約大都非常嚴格, 例如大部分合約是短期不超過一年, 注重在數量方面的業績, 例如成功率必須在80%以上, 那就是, 在某一時限內, 輔導員負必須替某一限額的求職者找到工作, 如不能達到這指標的話, 這合同就有可能不予延續, 那麼這就業顧問就會面對失業. 由於職業並無保障, 他們也經常要留意職位空缺以維持生計. 而為在業績和續約的壓力下, 他們經常要面對一種衝突, 那就是利用其影响力, 使求職者接受任何職位以提高其成功率的數字. 還是真正為求職者著想, 協助其得劃最適合的工作.

職業顧問的價值取向,對人的信念和他處理人的問題的手法會影響其輔導工作和果效, 無論如何, 專業的助人者都必須具有以下兩個基本價值觀:
1. 對每個人都有其獨特性和尊嚴的信念 。
2. 對受助者有自主能力和權利的信念。
在日常的工作中, 他們必須秉持以下的基本方針:
1. 尊重受助者, 並全心全意為促進受助者的福利工作。
2. “有限”的保密, 然而,保密也並非是絕對的。 一些例外情況包括 :
a)有潛在的傷害性
c)涉及違叐法律的行為
d)專業人仕之間對個案的商議
3. 必須讓受助者告知諮商的過程
4. 公正
5. 適當或需要時能作出轉介就業顧問也需要具有高度的自我了解。要是他不明自己的需要和價值取向,又或者在他們的生命中有些重要的事件還未能得到好好的解決,那麼他並未準備好擔任起輔導者的工作。基本的專業操守, 例如對受助者的尊重; 保持專業水平和能力; 在自己的能力和職務範圍工作, 必要時, 需能够轉个至其他專業人仕; 不為自己的情緒和偏見何影响,客觀地處理受助者問題; 尊重受助者的權利; 保密, 這些都是從業者的行為準則 。

2006-11-08

和平紀念日與和平教育


七月我往歐洲旅行, 在法國諾曼第奧瑪哈海灘, 重溫二次大戰盟軍登陸歷史, 回味電影碧血長天, 雷霆救兵所描繪盟軍搶灘的慘烈情景. 其後又參觀了比利時耶柏斯第一次大戰戰場, 憑吊加拿大中校約翰麥凱. John McCrae. 今年是他寫下In Flanders’ Fields一詩的九十週年. 也是戰爭史上第一次使用毒氣大量殺人的九十週年.

每年加拿大和平紀念日, 我們都在胸前插上罌粟花, 學校里小朋友都唱起 In Flanders’ Fields, 就是因他而起:

...芬達斯戰地上罌粟花燦爛地盛開,
一排, 一排, 在十字架中間….
這是我們的最後歸宿,
天上雲雀仍在歌唱,
下面聽到是槍炮的驚恐...

…我們是已死的人了,
幾天前我們還生活著,
迎著晨曦,看著落日,
愛著,也被愛著,
現在, 我們埋在芬達斯戰場…』

附近的戰爭紀念館, 收藏的不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帝王將領的偉業, 不是犀利殺人武器, 而是數百個普通人民對這次戰事的目擊記錄:日記, 速寫, 家書, 相片, 其中包括了我們熟悉的『戰場上的快樂聖誕』的事件, 當時盟軍和德軍在寒冬對峙, 在聖誕節當夜『…德軍戰壕亮起燈, 像一排排戲院裡通道的小燈, 戰地裡響起了聖誕歌, 雙方士兵們都放下武器走出戰壕, 走到敵軍陣地, 他們互相擁抱, 握手, 交換香煙, 鈕扣. 互相敬酒….』幾小時後他們各自回到自己的陣地, 機關槍聲又再響起, 雙方士兵又爬出戰壕, 用剌刀, 子彈, 毒氣, 把對方殺死.

我們要問, 這是為了什么? 當然, 我們知道人類歷史就是一部『相斫史』. 為了資源, 為了生存, 人類互相掠奪, 但戰爭也是來自個人, 國家的野心, 英雄主義, 民族優越思想, 國際間的欺凌, 如果把貪婪, 自大, 欺凌的人為因素去掉, 我們應有更多的和平日子. 現在很多大學都有和平教育, 和平策略研究課程的設立, 我想, 要是有更多的像這樣以人民的觀點去看戰爭的紀念館, 應是一種更有效的和平教育吧.

2005年7月29日, 法國諾曼第

2006-11-05

現實治療法在職業輔導的應用

職業輔導是一種很腳踏實地的過程和服務, 因為它的輔導目標是非常明確和要求快見效: 失業者要找到工作以養家生存, 轉職者要重定方向再次上路, 對求助者來說, 這就是他最迫切要解决的當前急務.

輔導員在協助過程會運用不同的輔導理論和技術, 這些是視乎該輔導員本人對人性的觀點, 價值取向, 個人風格, 對輔導技巧的掌握程度, 當然最重要是他所用的方法的有效度. 在五花八門的各種學派中, 除了當事人中心治療法之外, 我最喜歡和常用的就是現實治療法. 當事人中心治療法以求助者為主體 使求助者體驗到對生命的真誠和協調, 得到內省洞察從而採取行動. 但這治療法以非指導 (non-directive) 為主, 在急切觧決問題的環境時, 則嫌未能直接解决問題. 現實治療法一方面强調對人的尊重, 正義和責任感, 但一方面採取了行為學派的方法, 强調行動的重要性, 在職業輔導的目標下, 是一種非常有實效的方法.

現實治療法的效能, 是來自它强調當下, 糾纏在過去, 或强調環境因素, 它以當事人為第一角度, 要當事人不能迴避, 直接去看問題, 簡單地說, 它只問幾個重要直指本心的問題:

1. 你覺得你現在面對的是甚麽問題?
2. 你用了甚麽方法去解决這問題?
3. 你認為你用的方法 (行為) 是否有幫助, 對解决這問題有好處?
4. 如”不是”的話, 那你要怎樣改變現在的行為模式? 要用什么新的方式?

這些是令人震撼, 把人迫向墙角的問題. 第一第二問題是要當事人現實地, 嚴肅, 認真地去反省和界定問題和在其中自己的角色, 第三條問題是決定性的, 其意義是 “如答案是是, 那根本就沒問題, 因此也無輔導必要, 可以停止.”但我們都知道大多數的答案會”不是”, 不然當事人也不會來求助. 這就是說, 當事人一直的方法都不通, 如不改變自己的做事方式, 那問題只會繼續下去. 這樣當事人會更主動去去改變自己一向的行為模式, 以圖改變目前困境, 而進一步的輔導工作, 如了解資源, 改享行為, 學習鶉的方法, 等等, 就可開始進行而達到輔導的目的.

威廉加薩 (William Glasser) 這套現實治療法源自他早年在兒童院處理問題少年的經驗, 由於方法直接易見效, 很普遍地應用在學校, 兒童院, 婚姻輔導, 危機處理, 康復服務, 家庭治療, 等場合, 而職業輔導雖有小量的事業發展的長期目標, 大多數還是在解決目前的工作問題, 所以現實治療法也很合用.

威廉加薩的理論, 主要來自控制論 (control theory), 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能够控制其環境的動機和需要, 而他們的一生中一個最重要的心理需要就是確立自己一個”身份”(identity). 但在環境和成長過程中, 人會向兩個方向發展, 就是”成功的身份”(success identity)- 自信, 積極, 自我認同, 樂觀, 而有人會變成”失敗的身份” (failure identity) – 自卑, 消極, 悲觀, 不能接受自己. 輔導的目標是要把當事人從”失敗的身份”轉變成”成功的身份”, 而這需要這個能”愛人且被人所愛” (able to love and be loved). 現實治療法的集中點是在當事人能够且願意, (willing and able)在其現實處境中去改變他們的行為去達到解決問題增加成功自認的目標.

現實治療法的過程, 輔導員是一位老師或榜樣, 運用大量的教導方法和技術, 去教導當事人有關 3R: 現實 (reality); 責任 (responsibility), 和對錯(right and wrong) , 使當事人學到更好的方法去避免以往的問題和面對來來. 這方法還在不斷地改良和進步中, 有興趣的讀者可進一步研讀威廉加薩的著作: Reality Therapy, 1965; The Identity Society, 1972 ;Schools Without Failure, 1975 ;Positive Addiction, 1976; Control Theory, 1985; Control Theory in the Practice of Reality Therapy.

2006-10-28

逆境求存的新法

求職者最大的煩惱是來到加拿大以後,發覺以前的一套待人處事的思想方法完全行不通。本地產業結構改變, 經濟衰退不易找工作。別說終身事業,在這里連找一份長一點的工也不易。其實,現時整個北美洲都處於一個不穩定的環境,舊的工種消失,新的不斷湧現。適者生存,在這不穩定的年代中,只有新的應變方法才可以免於淘汰。 在這一方面,茲勒 (Gellat) 在他的 「創意決策方法」 (Creative Decision Making) 提出了應付這不明朗社會環境的方法。

茲勒的主要論點是:我們必很秉持”積極不確定” (Postive Uncertainty)的態度: 創意、彈性, , 樂觀精神和幻想力, 是克服未來的最有效工具。他認為凡事都不必太清楚, 我們一樣可以用「混沌理論」 和 「模糊邏輯」 來找工作和發展事業。 要能看到大形勢,更要從小處做起。我們要能「看到森林而去種樹木」, (see the forest and plant the tree); 「放眼全體而局部行動」. (Think global, act local) 。

茲勒認為有些自小養成的信念必須改變: 例如 (一) 以前是「眼見的才信」 (seeing is believing), 必須改為「我相信、所以我能看到」(believing is seeing) ; (二) 由「知道」 改為「學習」, 如果已「知道了」 那就沒有「不知」, 也下必去尋求,這是很危險的,不斷學習, 才是正確態度; (三) 由「二者只能取其一」, 改為「兩者皆可」, 甚或「樣樣都可試」。 不必煩惱入行電腦還是藝術,做個電腦藝術家也無下可。 一人同時幾種身份,例如:『會計 - 音樂家 - 侍應』 集於一身的情形,將非常普遍。 (四) 「由未來所牽引」, 代替「被過去推動」 - 不要被過去經驗束縛。

求職者的態度應該是: (一), 開放學習,樣樣都可試; (二), 保持適當的平衡,例如,找工作要集中目標但也要有彈性,要實在但也可妙想天開。(三), 運用創意. (四), 合群。他尤其是鼓吹所謂「矛盾理論」, (paradoxical principals), 當中最重要的幾項是:(一), 對你想要的東西,目標應該集中但又是可變的,目標定得太死,則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目標也不必先定,在過程中漸漸自會出現; (二), 要曉得你知道些什麼,但又要提防你的所知其實阻礙你的決定. (三), 要客觀但又要樂觀。(四), 要腳踏實地但又要妙想天開!

不按常理辦事, 有時會有意外收穫!

2006-10-27

認識家裡的少年消費者

作為父母的, 可能很了解自己的子女. 平時多關心, 溝通,了解他們的朋友, 明白他們的喜好, 都能增強對他們的認識, 給他們適當的指導和支持.

最近國內一間市場顧問公司發表了個報告, 將中國的青少年消費者作了頗有趣分類. 報告的目標雖是以年青人為推銷對象的商品機構, 但它的分析可以給家長或教育工作者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看年青人.

這報告的論調是, 乍看中國青少年,似乎與世界各地的年輕人沒大分別:都喜歡新鮮和活力的事物,穿品牌服飾, 然而這第一印象是靠不住的。近距离觀察這個群體, 會發現其實內?存在很大差異, 這報告認為, 認識不到這些差異, ”企業可能會錯失商機”,

這報告把青少年分為四類:

“時尚型”好名牌,重外表, 零花錢多. 率先使用新潮科技;將成功等同金錢地位;看重高分成績, 不大認為快餐軟飲為非健康食品.

“窮孩子”希望買名牌,但感價格昂貴;零花錢最少,多用于零食, 羡慕擁有新潮科技的人;閑暇時間38%用于看電視, 看重高分成績;希望海外留學, 認為快餐和罐裝軟飲不健康

“休閑型", 零花錢多,用于音樂消費;看電視時間少,但聽音樂, 看視頻和上網時間多, .不將成功與金錢和地位劃等號;看重儲蓄;不十分看重高分成績, .認為快餐和罐裝軟飲不健康

“好孩子”無名牌意識,不看重外表形象, 零花錢不很多,主要用于買書.看電視時間多, 不將成功等同于金錢和地位;重儲蓄和良好的家庭生活;希望海外留學
.認為快餐和罐裝軟飲不健康

也許這樣的分類不很貼切, 但它把青少年對名牌, 零用錢, 科技, 成功的定義, 學業成績, 儲蓄, 健康食品的看法關連起來, 提供了觀察時下青少年行為的一個新觀點, 使我們能多角度去了解他們.

你家孩子屬於那一種類型呢?

2006-10-23

就業起步點


管理自己的職業生涯, 找尋適合工作, 認識自我是最重要的. 自我評估有很多種方法.先前介紹過HOLLAND 的SDS , 是找尋與自己特質最匹配工作的一種方法; 而SUPER 的 職業發展成熟理論, 是幫助我們明白, 在人生的某一階段, 我們應擁有怎樣的成熟度 才能達到當時的要求。在我們找工作的某一時期,我們也會問,我現在究竟身在何處,我需要些甚么才能更地找到工作呢?加拿大卑詩省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諾曼.亞曼遜 (Norm Amundson) 教授提出了『起步點』的理論:

諾曼教授認為求職者的求職問題, 主要有五種:
1. 我不知道我是否己準備妥當可以開始?
2. 我不知道我想做什麼工作?
3. 我沒有這種技能?
4. 我嘗試找工作但總找不到.
5. 我總是似乎沒份工做得久.
這五個問題, 其實就是求職困難的五大範疇, 諾曼教授稱它們為”路障” (ROADBLOCKS), 而這五個路障, 其實都有其解救的方法(STOVERS). 他形容求職者就像旅人在路上, 踫到路障, 就要停下一會找尋解決方法, 而這對應的五種方法, 分別為;
1. 找尋資源 – 如果未能準備好覓職, 那就要找社會資源支援, 使能全心去覓職.
2. 職業探索 – 了解各職?, 選擇行業
3. 增強技能 – 學習所需技能, 方便入職
4. 增強求職技巧
5. 增強在職求生能力

這一覓職旅途, 就如右圖:

求職者可按照圖示自我評估目前面對的問題,他可以作自我評估, 也可以詢問家人,朋友, 或尋求職業輔導員來協助評估的強. 當界定了路障ROADBLOCKS之後, 就可以按照 STOPOVER 去改善自己了.

諾曼教授又指出, 旅人在路途上並不是一無所有的, 他挽有一皮箱的寶物 (ASSETS!), 能?幫助他更好地排除路障. 這一箱子的寶物包括你以往的技能; 個人的特質); 以往的工作和志工經驗; 教育背景; 個人價值觀; 和不同來源的社會支援, 我們也要好好評估自己擁有多少寶物而加以應用. 這些都能使你到達目的地 – 找到工作!

2006-10-22

認識文化差異 避免求職誤區

加拿大是多元文化國家, 來自不同族裔的移民各有其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 在多元文化精神的號召下, 都能和諧相處彼此尊重. 但求職是一種激烈的競爭行為, 有一些中國人的傳統價值觀念, 明顯地或潛意識地影響著我們的行為, 使我們在職場上很吃虧.

米高邦德 (Michael H. Bond) 在他”在中國人的面孔下” (Beyond The Chinese Face)一書, 說了個中國人的行為使他這個加拿大人很吃驚的經驗:

‘我們系有個空缺, 我們請一個侯選人來主持個研討會, 藉此了解此人的研究, 也可以同時觀察他的教學技巧. 這個候選人一開始就為他沒有充分準備而道歉, 說 ”這星期實在太忙了, 所以沒把時間放在這次的演講上. 希望大家原諒他會出現的錯誤. “
這求職者說的可能是我們習慣了的謙虛語, 也可能是開場曰的客套話. 但這令外國人大吃一驚, 百思不得其解: 你既然是來講演, 怎能沒有準備? 你不重視這場合, 沒有時間放在這求職的篩選上, 那麼你來幹嗎?

謙恭和自小在中國的文化中是一種美德,但如果在見工時告訴僱主他是不行的,有誰會來請他? 找工作是一種激烈的?爭, 中國人的體讓, 含蓄, 謙卑, 往往造成在與其他族裔人仕的求職競爭中處於不利之地. 西方社會有其一套行為模式, 與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不盡相同, 我們並非在批評中國的文化價值的對錯, 但在一些情形下, 我們這些美德, 因文化的差別, 在加拿大職場反而會給我們帶來障礙.

克力漢和史特別克 (Kluckhohn and Strodbeck) 曾對中國人文化價值和行為有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他們指出這些價值觀和行為表現可以有以下的分類:

1.對自我的取向:
a.以謙虛, 自貶,禮讓, 為美德;
b.隨遇而安, 見步行步,

2.與他人的關系的取向:
a.服從, 尊重權威, 傾向信任專家而少提出疑問
b.互相依賴, 搞關係, 互相交換人情, 送?是重要的?儀
c.集體主義, 重視家庭, 血緣, 親屬,和所屬團體的利益和?定, 個人行為取 拾往往不是自己的意願
d.要面子. 這有兩個意思,
i.有面子, 面子大, 表示有地位和受尊重,
ii. 丟臉, 羞恥, 沒臉見人.

3.對自然的取向:
a.順其自然, 無作強求
b.緣: 凡事皆注定, 事情成敗是由於有無緣份

4.對時間的取向:
a.追求長遠延續的關係, 願意對機構人物忠心
b.以古為尊, 傳統的, 古早的, 世代沿用的, 準不會錯, 都會是好的東西

5.個人行為取向:
a.中庸之道, 凡事不走極端
b.以和為貴, 和睦相處, 不批評, 不投訴, 不強求

筆者曾就以上的分類和描繪, 向從事中國人求職者的就業顧問作出調查. 我主要提出兩個問題:

1. 這些價值觀和行為表現在加拿大的華人中是否存在?
2. 這些價值觀和行為表現, 對找工作和事業發展有什麼影響?

很多就業顧問都對以上提問作出熱烈回應, 因為在他們的工作中, 華裔求職者因文化背景經常影響了就業和職場表現. 這此都是而令就業顧問們感到困擾和無奈的. 他們指出重要的幾點:

1. 華裔求職者太謙虛, 自貶, 傾向降低自己的能力, 在面試時不習慣向僱主表現他們的品質和成就, 與西人比較, 中國文化中較少稱讚別人和被稱讚. 談論自己的長處和成就會覺得自己是在自誇, 自稱自, 太驕傲, 有羞恥感, 在與其他族裔求職者的競爭和比較時, 別人都誇誇其談而我們還在謙虛時就非常吃虧了。

2. 華裔求職者容易安於形勢, 容易接受僱主給予的職位而放棄繼續爭取. 他們也害怕嘗試新的, 主動的求職技巧。一旦他們被安置了,就沒有興趣去改進或者爭取升級。

3. 過於順從上級和”權威人仕”而缺少批判, 樂於跟隨指示而不想提出疑問和作出自己的決定. 這也做了了依賴性, 傾向於 “你告訴我怎麼做”. 缺少了主動性.

4. 容易受家庭, 親屬, 朋友的影響和指示, 為達到他們的期望會放棄自己的真正需要. 會接受一些自己並不願做的工作.

5. 面子問題仍是有很大顧慮, 放下身段並不容易,

6. 渴求長期的僱佣關系和穩定的就業, 追求與就職機構的彼此忠心和奉獻, 不易接受短期非標準工作, 對在加拿大隨時轉工的情況難接受, 如彼解僱心理和自尊會受到極大傷害.

7. 恪守中庸之道. 在求職或工作地方不想太突出, 不想作領袖, 不走極端, 寧願抑制自己的雄心。

8. 追求與人相處的和諧和協調, 明哲保身, 因此不作批評或投訴, 他們可以寧願離開公司而不對非公平制度作抗議, 避免和衝突, 不敢要求加薪和福利。

筆者並非要批評不同族裔文化價值行為標準的優劣. 事實上以上所談的都是中國的文化中的美德. 但在與其他文化的接觸交流是需要作適當的調適. 在激烈的求職和職場?爭中, 只爭朝夕和展示優勢是無可避免的. 謙謙君子默默耕耘有時會很吃虧和給自己製造障礙, 這是我們要注意的.

2006-10-12

中日韓 英語熱



七月尾一個酷熱的晚上, 十時多了, 北京王府井大街還坐滿乘涼的居民, 商店關門了, 遊客漸漸離去, 旅行團的團友也準備回酒店. 走在前面幾個外國團友突然停下來, 原來路旁走出幾個中學生模樣的男女青年, 怯生生的用英語向他們打招呼, “你好嗎?” ”你從甚麼國家來?” 團友初是有點吃驚, 但很快就笑著和他們交談, 一群人就圍著”老外”們在街上聊起來.

看過報道說, 中國掀起了學習英文熱潮, 在廣場上, 在旅游點, 都有大群人主動與外國遊客交談, 爭取機會練習英語. 我現在是親眼見到了, 一篇報道說,中國領導人對外賓說, 現在中國學習英語的人, 要比全世界母語是英語的人還要多!

幾天後我在釜山的魚市?外, 又看見同樣的景象: 穿著校服的中學生,圍著外國遊客用英語交談, 距離不遠的一旁, 有一個老師模樣的人在看著. 遊客離開後, 他們就圍攏起來, 興奮地交換心得,而老師就給他們評點. 第二天我到了長崎, 在大浦天主堂, 我看著兩個穿著校服的初中生走向一對西人老夫婦遊客, 主動地要給他們做導遊, 努力地用英語請解…

這讓我吃驚, 差不多在同樣的時間, 中日韓的青年人都同樣地很努力地在學習英語, 不約而同地用相同的方式, 爭取和外人接触和練習的機會, 這可能是老師的鼓勵或學校的習作.但這些都使我感到這些青年人都在努力學習英語,要衝出亞洲, 踏上國際舞臺, 未有機會出洋留學的,就借著這樣的方式和洋人交談, 去打開通往世界的窗.

在加拿大我們幸運能在英語社會把英語學得更好, 但我們也不要忘記中文, 能操雙語, 多語將在全球化的國際舞台上更為出色. 看著這些中,日,韓的少年們,我突然聯想起甲午戰爭前後的洋務運動,明治維新, 當時兩國的少年不也是在努力學習互相競爭嗎. 這次的亞洲太平洋世紀, 誰又將獨領風騷呢?

我希望在加拿大的華裔孩子能有優秀的表現.

2006-10-04

我們都在十字街頭


在就業路上我們每天都在面對重大的抉擇, 謀一職位固然不易, 但找到的工作又是否是自己滿意,能發揮自己所長. 懂得何時要留在現時職位,何時要放棄而去找新方向, 是人生事業發展不可或缺的能力.

就業環境急促在變, 我們自身和外在環境都在變, 知道自己的處境及早準備而作出明智反應, 是在職場上致勝之道. 諾曼. 亞曼遜教授 (Norman Amundson )為此設計了一個 ‘就業定位系統’ (CPS – Career Positioning System), 透過活動, 自我評估和測驗去定出自己的行動計劃. 根据諾曼教授的建議, 如果你有以下情形, 你就己經站在事業的十字路口:

- 不滿意現時職位或僱主
- 經歷人生重大轉變
- 看到自白己的專業或公司在急促轉變
- 發現新的機會
- 希望自已的事業有更快的發展
- 想要新的技能和經驗
- 在現工作上經常不滿和失意
- 感到筋疲力竭
- 感到挫折和經常埋怨
- 與上司或同事不協調
- 感到事業停滯不行
- 對工作經常感厭倦
- 感到工作要求太高
- 出現因壓力引起的健康問題……

以上這些對有些人來說是必然的, 因為他們別無選擇, 所以也就力求繼續原狀. 也有人會認為要努力求進步. 所以必須求變. 有時我們會躊躇不行而磋跎歲月, 這個中原因色括: 對現工作又愛又恨; 對公司或同事的忠心; 恐懼感, 不敢冒險; 來自他人的壓力; 太忙了沒時間去想; 缺乏資料; 意志消沉; 因循苟安; 不知何去何從….

諾曼教授認為在這時候急切要做的是了解自身有何選擇. 他提出, 職業選擇有著互相關連的三層面:

一是職位 - 你現時的職位能否讓你有最佳表現?
二是你的僱主-你的公司是否你現時最滿意的僱主?
三是專業-你現時從事的行業是否你的最愛?

此外你要再衡量以下七种因素:
1. 配合 - 你的才能興趣與你現時的職位, 公司, 專業是否配合?
2. 平衡 - 你的工作和其他生活方面如娛樂, 社交, 家庭, 私人生活, 健康.. 是否平衡?
3. 賞識 - 你的工作是否得到尊重和認同?
4. 空間 - 有無適當的空間去做好工作? 還是常被鉗制?
5. 方向 - 目前的工作是否配合你的取向? 五年十年後你會怎樣?
6. 期間 - 在目前的職位,公司,專業上,你準備投資多少時間和資源?
7. 風險 - 你有無冒險性格? 你能冒多大的險?

以上三個層面和七個因素, 都要我們詳細去考慮以作出相應行動的決定 - 如決定變, 那是為什麼? 下一步該如何做? 要是決定不變留在原職位, 是什麼原因? 又需做些什麼? 我們的改變可能是轉職位, 轉公司, 甚至是轉行業, 無論如何, 這CPS幫助你更了解自己的處境, 學習解決問題和作決定, 從而定出有效的行動策略. 這種訓練現時己納入一些職業訓練課程, 例如求職訓練班之中, 從而使每個求職者更有能力在職業發展中更好的發揮自己.

2006-10-01

就業顧問 所為何事

就業顧問(Employment Consultant)或 ”職業輔導員”這一行業, ,對加拿大正在找工作的人來說,是非常熟悉但又陌生的。熟悉的是, 如果你正在找尋就業協助. 你可能已經和就業顧問商討,讓他們協助你進行就業,進修需要和能力評估,以協助你進入勞工市場。但許多人也許不很明白,究竟這些職業顧問每天的工作是什麼?他們從事這份工作需要什麼資格, 受過些什麼訓練? 他們如何幫助求職者進入勞工市場呢?

就業服務是社會服務的一種. 社會服務的目的, 是協助社會中的個體克服他們所面對的困難, 發揮他們的社會功能, 從而使自己和社會都得到更好的發展. 而就業服務就是社會服務中, 針對就業問題作出協助的一種服務。

就業服務是一種助人的專業,從業者必須經過嚴格的助人技巧, 知識, 價值基礎的訓練,才能有效地協助求職人士。他必須具有以下的知識和能力:

一、助人技巧, 如心理輔導, 個人溝通, 小組團體工作, 社區發展技巧.
二, 對人的處境的關心, 對個人成長發展各階段面對的問題的深切了解.。
三,對於社會資源, 系統, 制度,運作的認識. 能運用各種資源來支持求職者.
四,對勞工市場了解,現在以及將來的趨勢,有關本地勞工現狀,職位空缺消息和僱主聯繫。
五. 這是一種對人的工作,從業員必須具有高度的專業守則和道德操守,這包括保密,對受助者的絕對尊重,把受助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受助者為本的精神服務.

目前,由於失業問題嚴重,就業顧問的工作主要針對為找尋工作,然而就業服務的最終目的, 是協助個人訂立終生的事業方向. 隨著社會形態的急劇轉變, 新經濟時代, 全球一體化的出現, 個人的事業方向訂定-“生涯企劃”, 已經成為重要的課題, 這也是就業顧問的首要任務。

2006-09-23

對付職場惡霸

每個人或多或少會在工作的地方碰到喜歡欺凌別人的惡霸. 他們可以把工作場弄成非常不快樂的地方. 有人會因不堪滋擾憤而辭職, 更多的人因現實所迫繼續啞忍. 職場欺凌現象(workplace bully)使工人離職頻密 , 生產效率下降, 在經濟上造成有形或無形的重大損失. 專家指出, 職員因被欺凌而辭職, 公司聘請一位新員工的費用是此人工資的三倍. 奧地利一份工會研究報告也指出, 職場欺凌現象每年造成逾十億元的損失.

這情形在人浮於事的加拿大應更形嚴重. 求職者找工作固然重要, 學習如何在職場中保住職位(job maintenance skills) 也成為日益重要的課題. 在這里希望和大家討論一下, 如何在職場上保持心理健康愉快, 勇敢地面對可能出現的欺凌行為.

加利南美(Gary Namie), 一位反職場欺凌行為運動(Campaign Against Workplace Bullying)的領導人認為, 這些惡霸大致可分為四類:

一, 經常大聲喝罵或尖叫的人, 出奇不意的大聲呼喝使你心驚膽跳;
二, 兩頭蛇 - 在你面前裝好人但背後向你插刀;
三, 經常挑剔批評你的人-使你慢慢地失去自信心, 自尊, 使你焦慮, 得到胃痛和壓力有關的疾病;
四, 掌管資源的人-他們擺明故意留難你, 就是要搞得你做不好你的工作.

這是在職場上非常普遍的現象, 但一般人都不予重視, 甚至視為很是正常. 他們常把惡霸欺凌他人的行為, 與辦公室政治, 党派斗爭, 爭權奪利, 同僚互相排擠的現象混為一談. 但事實上, 這些欺凌行為可以與利益無關, 反而, 這是因為一些人的性格所然. 想像一下當年學校里的小霸王, 他們可以無端饗你以老拳, 然後看著你的痛苦而得到快感和滿足. 加利指出, 這些持勢凌弱的惡霸其實是很沒安全感, 無工作能力的失敗者. 他們是大話精, 是懦夫.

如果你不幸被他們認定為欺負的對象的話, 你可以怎樣做呢? 加利認為:

一, 首先要做的, 就是認定他們就是欺負人的惡霸. 不要說, 正常人不會這?做吧. 為什麼會這樣對我呢? 很多人每天都在痛苦中, 不願上班. 他們永遠不知道事情為何發生. 但是, 要知道惡霸就是惡霸, 他們就是以害人為樂.
二, 不要姑息 - 表示我知道你想怎樣! 我不是好惹的! 通常這些人其實是欺善怕惡之輩, 他們會取易不取難, 轉移目標去找另一個受害者.
三, 改變自已 - 惡霸的本性是不會改的, 不要妄想他們會良心發現. 反而是你要考慮你要如何改變自已的行為反應, 相應地更適當的去應付出現的情況.
四, 多練習和事前準備 - 學習人際溝通和協商技巧, 不過要知道惡霸們是不講理由, 沒有”公平”的觀念的. 勤加練習怎樣在一些情況下的適當反應.角色扮演排練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五. 把情形告訴同事, 讓別人知道 - 通常受害人都不想事情讓人知道, 他們忍氣吞聲不敢說出來, 這樣只會使惡霸們更變本加厲肆無忌憚.
六. 作記錄- 把事情始末記下來, 以後可能用得著- 因為這些行為可能構成騷擾和人身侵犯 .

而最重要的, 是面對惡霸時要絕對保持鎮定冷靜, 表現出堅強的態度, 控制自己的情緒, 不慌不忙, (remain calm, but firm!). 不要驚惶失措亂了陣腳, 那就會給惡霸們有機可乘而自己做了蠢事.

人總是要不斷學習成長, 在職場中成為一個成熟有效率的工作者, 是要經過磨練的. 讀者不妨可多學習人際溝通技巧(communication skills), 衝突調和技巧(conflict resolution techniques), 堅定自信訓練 (Assertiveness Training), 坊間一些讀物如 “如何與麻煩人相處”(working with difficult people) 也可多參考. 此外在網上, 例如:
http://www.pman.org.,www.workdoctor.com/, http://www.workdoctor.com.,www.bullybuster.org/等. 也可以找到認識職場欺凌行為和應付之策略的資料,

2006-09-05

慶祝勞動節, 關心弱勢勞工

此文見報時應是勞動節翌日了. 勞動節是我們加拿大值得自豪的. 因為它源自加拿大的勞工運動, 迄今己一百多年了. 在一八七二年, 一小群工人領袖在多倫多 為爭取工人權利努力和抗爭, 使加拿大成為工運先驅, 深遠地影響著美國以及世界各地的勞工運動. 使全世界勞動者逐步得到應有的保障和權利.

勞工運動現時仍不斷地發展, 在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 重點較集中在童工, 剝削, 基本生活解?, 有害物料對工人的毒害等問題. 先進國家如加拿大, 勞動者基本上都享受到良好的福利和法律保障. 然而在近十多年來, 國際和本地勞工市場形態, 僱傭關係, 勞動者的工作形式, 都出現巨大的變化. 現有勞工保障的內容和形式是否能與時俱進呢?

有三類勞動者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1. 新移民: 對於想做工而沒工做的待業勞工, 很多的福利都跟他們無緣. 他們沒有就業保險, 勞工賠償, 因為他們沒有機會供款. 勞工假期, 超時工作, 婚娩假期, 都沒有他們的份儿 因為他們根本就未有工做.

2. ”非標準工作”的工作者, 例如兼職, 臨時工, 短期合約工等, 這類工人數目越來越多, 這是科技發達, 全球化, 等環境趨勢所使然, 但這這種僱傭關係的改變也給予一些僱主逃避對職員的承擔如醫療保險, 退休金, 員工訓練和事業的發展, 也予僱主更大生殺之權, 壓低工資, 使受僱者更不利.

3. 自僱人士, 除了一小部分人士如醫生, 律師, 會計師等可能擁有高收入高地位外, 很多的自僱者都處於艱苦的狀?, 不少人是因找工作困難而被逼自僱. 身為僱主他們失去很多受僱者應有的福利和保障, 由於是”自己工”, 很多人在勞工假期還要工作, 他們也要做更長的工作時間. 據?計, 自僱者中有百份之三十五每星期工作超過五十小時, 而同樣工作時間的, 受薪者剛只佔百份九.

很多人指出,現時的福利和法例, 較多是為全職長期受薪者, 所謂”標準工作”者而設. 而現時加拿大有約四成勞動者屬於自僱, 或從事”非標準工作” 這類勞工有快速增長的趨勢, 由於僱佣形態的關係, 他們沒有資格得到標準工作勞工所擁有的保障和福利.

”非標準工作”趨勢會使以上的勞動者更處於劣勢, 工作無保障, 缺少爭取合理工資的能力, 只有使他們滯留於低收入從而減低了生產力. 能與時俱進的制度, 不只保障工人平等待遇, 還會提高勞工質素促進生產力. 加拿大現時正面對日益劇烈的國外競爭, 我們更需要完善的勞工福利制度來增?我國勞工的競爭力.

2006-07-14

在天堂遇到的5個人

碰到一位相識不久的朋友, 見到我就說, 『有句話想問好久了, 你認識大衛嗎? 以前你的學生, 常提起你…』我記不起那一個大衛.『十多年前在菲莎街參加課程的大衛.. 』她笑著說, 『那些邊緣少年, 當時你不怕嗎?』 我記起了, 當時的學員多是感化官轉介來的邊緣少年. 人稱”重案組”的課程, 發生過很多事, 有個女孩半夜在史丹利公園撞車身亡, 有個成了被通緝的謀殺犯, 有一個在幫派火併中被槍殺…

『現在他怎樣了?』我問,『完全不同了, 他們一班同學都經常聚會, 都結婚生孩子, 有好職業, 他們常常談起在菲莎街的日子, 感謝當時的導師, 說那時候他們最開心.....』

十多年人事變遷, 我實在已沒印象, 但他們還記得當年事! 我想起近期一本叫:”在天堂遇到的5個人” 的暢銷書 - 在遊樂場修理摩天輪的老人, 常覺生命沒意思. 在一次意外, 他為了救人而重傷. 在生死間靈魂飄到天堂. 那?他遇到了幾個人, 有的感謝他曾經做過對他們很大影響, 改變了他們的生命的事. 有的讓他知道, 在他的一生中, 有人曾為他做了不少重要的事, 而這些, 是他自已從來不知道的.

在教育和輔導我們接觸到無數人, 慣性的工作使我們記不起他們是誰也不一定知道介入的結果. 但接觸必產生變化, 這是助人過程的要素, 受助者的平衡己被打破, 他只有向好-或是向壞, 維持原狀已無可能.

對這群少年來說, 當時是他們在生命最迷惘, 价值和行為最無依, 生理和心理發生劇變但無力控制的時候. 有人肯接受, 信任, 讓他們看到生命的方向, 而得以渡過暴風雨般的青春期. 這就是輔導的功能. 在教育亦然, 每次的接觸, 都必然會給學生帶來影響.這就是我們的工作的重要性, 其實, 這也就是從事教育工作的意義.

2006-07-12

竹的聯想


當初移民到加拿大的時候, 因仍懷念故鄉的江南景色, 很想在這裡種一叢竹林, 以慰思鄉之情. 但溫哥華不見有很多人家種竹,遑論茂密竹林了. 這裡的園圃所賣的, 只有些種在小盆很幼幾枝竹枝的一種. 我買了盆種在後園, 長了好幾年, 雖然有些長大, 但還是纖細至多只有六七呎高.我想, 這可能是水土問題,或者加拿大種就是這樣吧.後來因搬屋要把竹子移到新居, 就掘起了一些, 種在一個大皮蛋缸.過了幾年,竹雖仍活著,但也沒顯著長大,我也當它是個盆栽, 聊勝於無.

有次大雨連綿幾個星期, 我也沒去留意後園花草, 一天雨停了, 我發覺那盆竹樹翻倒在地, 皮蛋缸裂成片片, 細心看時, 原來是那竹根在缸裹生長漲大糾纏塞滿了整個缸. 缸表面的竹子雖像沒有變化, 但缸裹的根己在拼命長大,由於再沒有地方給它擴展, 終於它就把那足有寸厚的皮蛋缸也逼爆裂了.

我把竹又種在屋旁地上, 再過幾天看, 週圍已冒出不少小竹筍來, 我想, 這竹是能活了也就沒再去理會, 有天我行過屋旁, 直嚇了我一大跳, 只見到一大叢竹子-原來小竹筍不斷冒頭蔓衍,抽高長大,長得更粗壯, 遠遠高過原先的竹枝!

我不禁驚嘆這成長的力量: 這就是自我實現了 (self-actualization) 了. 這竹就本當如此. 它只不過是成為它應該所成就的: (become what it should become). 給它適當的時間, 合適的環境, 它那生來的潛質, 就會努力地變成它應當變成的. 這是馬斯洛 (Maslow), 羅傑斯(Karl Rogers) 等人所?調的自我實現, 成長和潛能的充分體現. 我想, 對孩子就該如是, 他們接受教育, 不是要達成父母的未完成事務, 不是為了成人的私人目的, 如不懂得給他們能充份發展的環境, 他們就只有變成盆栽甚至枯枝. 而教育的最終目的, 是要通過知識傳授, 給他們獲得更好的自我實現的條件,去達到他們應有的成就.

2006-06-04

亞太門戶策略帶動卑詩省勞工市場

(2006年卑詩省勞工市場前景 –訪問中僑就業服務總監 馬應克
明報2006.4.15 星期六周刊 施家麗 文)


據早前加拿大統計局(Statistics Canada)針對新移民就業情況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加拿大各大城市中,溫哥華是其中一個最難找工作的城市,新移民抵塢半年後找到工作的比率只有42%, 低於全國平均50%的比率。然而,就卑詩省省督坎帕諾蘿(Iona Campagnolo)於今年二月宣讀的施政報告其中一重點指出,承諾繼續亞太門戶策略(Pacific Gateway), 擴展卑詩省貿易及冬季奧運效應持續,大型基建工程相繼動工,市場預期,卑詩省的就業情況將持續好轉,尤以零售業、旅遊業、建築業、運輸業、批發業和教育文化,在末來三至五年內,吸納最多人才。


就業前景樂觀

中僑互助會就業總監馬應克表示,不論從政府公布的數字或實際接觸的情況看,現階段卑詩省及溫哥華的就業前景形勢大好。從數字上看,三月分加拿大統計局的Labour Force Survey公布,卑詩省三月分的失業率只有4,4%,是三十年來新低。二零零六年三月分新增的職位達13,000個, 就業率較過去一年上升4.0%,主要集中在建築業`零售及批發貿易`資訊、文化和娛樂。據Service Canada Administrative Data數字看到,二零零五年第三季領取失業救濟金宗數是過去四年的最低位,只有30,400宗,較二零零四年同期減少近7,000宗.

另外, 據人力資源服務公司(Manpower)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末來十年,人才短缺危機會席捲全球,其中加拿大排第二,人才短缺比率為66%。墨西哥居於首位, 有78%僱主聲稱, 難覓到合適人才填補現在該地的職位空缺;日本排第三, 比率為58%。

從實際情況而言, 經中僑互助會協助?工的個案中亦發現,?工較以往容易。

建築業對勞工需求極大

馬應克指出, 卑詩省一向以服務性行業為主,相信服務性質的行業,在未來數年表現最突出,其中包括建築業、貿易及教育文化。他解釋,建築業分住宅類及非住宅類建築。住宅市場在未來數年會否持續向好,現階段難以評估,市場潛在出現短期波動的機會,但與住宅相關的行業如屋項工程、電器技工及維修保養等工種,對勞工需求量依然高企

非住宅類建築行業方面, 除了冬季?運會的基建工程外,亞太門戶策略牽涉鹿大的基建項目發展,對勞工非常渴求。據BC Construction Sector Council預計, 末來八年,隨著旅遊業和零售業暢旺,市場對酒店或商鋪需求量上升,非住宅建築業將提供大量職位。

據Vancouver Regional Construction Association數據公布,由現在起至二零一二年,於低陸平原進行的工程項目金額達72o億元,當中包括:

一溫哥華機場擴展工程,金額達14億元。
一冬季奧運會相關建築項目,涉及金額7億元。
一卑詩大學設施擴建工程,金額達e億元。
一溫哥華港口(Vancouver Port)及三角洲港口(Delta Port)擴展

除了上述的主要工程外,卑詩省還有其他中小型建築項目進行,建築業對勞工需求很大, 馬應克稱, 建築業是帶動勞工市場的主力。

教育文化, 醫療人才需求增加

據R.Kunin & Associates 的‘'2010 Winter Games Labour Demand Analysis”報告預計,由二零零三年至二零一五年間,醫療衛生的新增職位達二114,643個,教育界的新增職位達57,533個。馬應克解釋, 醫療界新增職位增加,是因為人口老化問題出現及市民對生活質素要求提高,對醫療服務需求增加。

教育文化方面,馬應克指出,隨羞加國與亞洲國家關係愈趨密切;亞太門戶策略發展因素’市場對懂得雙邊貿易、經濟、文化和法律等有認識的專才職位增加,因而造就了學生文化交流、加國學校向亞洲地區擴展和招攬學生的情況。他表示,由於亞太門戶策略是一個長遠的發展計劃,因此,與教育培訓工作相關的行業,將有很大的發展潛能。


亞太門戶策略提高移民就業機會

據加拿大統計局於今年初針對新移民就業情況的一項調查發現,有50%的新移民抵達加拿大半年後才能找到工作,當中溫哥華是其中一個最難找到工作的城市,新移民抵?半年後才能找到工作的比率只有42%,是加國主要城市中第二最低位。

被問及亞太門戶策略對卑詩省勞工市場造成何種結構性轉變? 馬應克表示,亞太門戶策略奠定加國向亞洲太平洋地區發展方向,市場需要吸納大量懂得雙邊知識和聯系的人才。正因為移居加國的移民大部分也來自亞洲國家,他們對原居地的文化知識、網絡聯系等有一定的認識,亞太門戶策略增加了亞洲各族裔移民的就業機會。據移民部公布最新抵塢移民人數指出,在二零零五年首三季中國移民熱有重新升溫的趨勢,每季有10%的增長, 到了第三季升幅更接近20%,首三季移民人敦累積總數達33,688人。其餘前三名移民來加拿大的國家還包括印度、菲律寅和巴基斯坦。

此外,馬應克稱,亞洲地區如中國、印度、韓國和香港等經濟發展迅速,每年貿易額持續上升,加拿大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每年均有增長,據Business Council of British Columbia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現時卑詩省出口往中國的貿易量較一九九三年上升400%。在二零零四年,卑詩省入口中國貨品也上升18%。相信隨著加國與太平洋地區關係愈趨密切,旅遊業和教育文化人才需求也愈趨緊張。而為配合亞太門戶策略發展而興建的基建工程,屬於具有長期經濟效能的工具,對卑詩省經濟發展有重大幫助,相信卑詩省經濟發展前景非常樂觀。馬應克強調,亞太門戶計劃是卑詩省經濟發展的一支強心針。

另方面,據Business Council of British Columbia研究報告指出,由現在至二零一零年,影響著卑詩省經濟發展有多個主要因素,包括亞太門戶策略、技術勞工短缺、移民對人口和勞工市場影響、建築業興旺及高技術行業再度蓬勃.

2006-05-30

電影中的好老師

我喜歡收集一些以學校為題材的電影. 上個長週末, 無意中又重看了”Finding Forrester” (心靈捕手). 這電影雖然看了好多次了, 但每次都很有些感動. 故事是說因病意志消沉的教授, 無意發現了街童的寫作天才, 他鼓勵這少年去克服環境最後得到成功. 在這發現天才的過程中, 他其實也重新找到了自己, 重拾起生命的意志和目標,

很多”學校電影”都令人感動, 透過老師,學生的處境的描寫, 我們看到教育的目的和理念, 電影中的老師為學生的成長而努力, 為了這信念他們忍受個人的痛苦, 與惡劣的環境和不良的制度抗爭, 冒著人身安全的危險, 犧性個人在制度中的”前途”. 他們要堅持的, 就是這一個理想.

很多專業例如教師, 醫生, 護士, 社會工作, 都有同一崇高的理念, 就是把服務對象的福祉放在第一位, 盡心盡意為他們努力. 很多青年人就是為了這個理想所感動和呼召而投身.

但在現實生活中, 理想會隨著年齡和環境慢慢消失. 金錢, 權力, 利益, 工作間的政治鬥爭, 生存的要求,人身的安全, 家庭的壓力, 龐大制度機器下個人的無力感…把原來的熱情和理想消磨殆盡. 電視劇”白色巨塔”中, 年長的醫生對年青的醫生有大概這麼一番話: “…一個好醫生通常會經過兩個階段, 一個是充滿熱情要去改變制度使它真正地幫助病人的階段; 一個是沉默地堅守做好自己工作範圍的階段..”. 隨著人的逐漸”世故”和”成熟”, 為了金錢權力地位, 為了遠害避禍, 或明哲保身, 理想破滅, 人糾纏於名利的搏鬥中, 不知不覺自己也變成了建制中摧殘專業理念的機器.

但還有人在繼續在拍這種”學校電影”. 還有人認為這種對理想的堅持和執著是有意義的. 這是他們在向默默地為學生工作的老師們致敬.

當很多人在職場?殺而忘了當初入行的目的, 以學生或服務對象之名去爭取私利時, 這些電影或會觸動一些人的心靈深處, 午夜夢迴時, 會不覺流下一滴眼淚. 或許有人在電影中看到他們年青時影子, 而重新燃燒起心中快熄滅的熱情.

2006-05-24

職場上的欺凌行為與自我保護

工作佔了我們的生活很大部分的時間.在人們越來越追求優質生活的今天, 我們都希望有一個愉快安全的工作環境, 去得到滿足和成功感. 職場上的身心健康是現代人最熱切追求的夢想. 卑詩省工作安全局最近就進行了不少工作安全的活動: 四月廿八日週年哀悼日, 紀念在2005年因工死亡的188人; 五日一日, 北美洲職業安全及健康週在?哥華揭幕. 令人鼓舞的, 是職場上另一種殘害身心的隱形殺手 - 職場的欺凌行為, 也獲得普遍的關注. 五月八日舉行的西方安全會議, 其中”職場中的欺凌”一項座無虛席, 中英文報章都廣為報導.

職場中的欺凌多是一種心理暴力和滋擾,受害者較難覺察, 發覺了也難以指証. 然而它無處不在, 反職場欺凌專家納米指出, 6人中就有1人曾在工作場所受到欺凌, 在英國, 11%的人稱精神曾受騷擾, 在澳洲則為18%. 納米指出那些受精神騷擾的人通常比職場惡霸們有更高的才能, 但因性格非好戰而寧願離職, 這使人才流失而公司蒙受巨大損失.

職場欺凌包括了社交上的疏離: 如說閒話, 使其難堪困窘, 佈局使其看來愚蠢, 惡意散播謠言, 排斥, 刺激憎恨, 挑剔批評-使你失去自信心和自尊, 引起焦慮和胃痛; 搞小圈子使其孤立, 陷害設局以使其受責, 當眾使其出醜受辱; 欺凌的上司則是針對下屬, 不信任, 不尊重, 損害下屬聲譽, 無理要求, 故意留難令你做不好你的工作, 以求迫使下屬離職.

如果你不幸成為欺凌的對象的話,專家有這樣的意見:
一, 首先要做的是認定他們就是欺負人的惡霸.他們就是以害人為樂.
二, 不要姑息- 表示我知道你想怎樣! 我不是好惹的! 通常這些人其實是欺善怕惡之輩, 他們會取易不取難而轉移目標.
三, 改變自已 - 惡霸本性難移, 不要妄想他們會良心發現.淩
要改變自已的行為, 更適當的去應付出現的情?.
四, 多練習和事前準備 -惡霸們是不講理由, 沒有公平觀念的. 勤加練習在一些情況下的適當反應.
五. 把情形告訴他人 -忍氣吞聲只會使惡霸們更變本加厲肆無忌憚.
六. 作記錄- 把事情始末記下來, 以後可能用得著- 因為這些行為可能構成騷擾和人身侵犯 .
而最重要的, 是面對惡霸時要絕對保持鎮定冷靜, 態度堅定, 控制情緒, 不慌不忙, 不要驚惶失措亂了陣腳, 那會給惡霸們有機可乘而自己做了蠢事.

越來越多關注職場欺凌的團體和互助小組出現了, 在網上, 如www.nobullyforme.org.等. 大家也可以找到認識職場欺凌行為和自我保護的資料,

2006-05-07

『全民就業』下覓職者的準備

踏入零六年, 卑詩省經濟欣欣向榮.三月份就有一萬三千職位增加. 使失業率跌到三十年來最低點的4.4%. 到處都是找不到工人的消息. 有評論甚至指出卑詩現時己踏入『全民就業』時期.

這實在令人豉舞 - 更多人可以解決生活問題,開展事業. 然而大好形勢是否使每個人都得益? 仍需視他們是否充份準備,在還是激烈競爭的求職市場中勝出. 了解形勢而去作個人調整是很重要的.

今年四月卑詩省技能會議在溫哥華召開, 該會議由卑詩省總商會主催, 與會者包括加拿大經濟學家羅沙琳·庫寧博士, 省教育廳, 各大學院校, 人力資源專家, 工業訓練局, 就業服務機構, 工商業代表等, 對目前卑詩省勞工供求和技能訓練情況討論對策.內容包括:經濟前景, 勞工人口供求, 勞工的來源和挽留,以及如何吸引原住民和移民進入勞動市場.

去年卑詩省就業率升了百分之四,一共增加了八萬五千職位. 是各省之冠. 經濟的蓬勃和人口老化造成嚴重的勞工短缺, 現時各行業都出現人力不足, 有三分一公司對填補職位空缺有困難, 最缺勞工的行業是建築業, 製造業, 食品和住宿, 高科技和商務行業. 與會者指出解決人材荒對策應包括:

1. 盡可能爭取,保留新僱員,和提高他們的技能;
2. 盡可能考慮採用非傳統的勞工來源;
3. 嘗試用機械設備代替人乎手, 外判;
4. 考慮盡量挽留嬰兒潮將退休人士.

其他勞工來源如原住民, 婦女和青少年也日益重要.移民是填補人材缺乏的最主要來源, 然而其他國家也在爭取移民人材, 亞伯特省經濟蓬勃也吸引了不少本地勞工. 而國際移民也有一些問題, 與會者指出:

1. 年輕的男技術移民多不欲留在加拿大;
2, 有三分一, 25-45歲移民在抵塢後二十年內離開加拿大;
3. 其中超過一半在首年己離開加拿大;
4. 其中又以商業和技術類別移民者居多.

新移民勞工的文化適應, 語言溝通, 對加拿大職場的了解, 也使僱主擔心. 有人還顧慮到景氣循環.擔心不景氣會重現 - 現時大量發展勞動人口, 到時可能就是要處理大量的失業人口…

現時經濟蓬勃是覓職良機, 但得到一份職位不是必然的, 仍須自己去爭取. 卑詩總商會做過一份僱主對僱員的期望, 值得大家參考:

首五項僱主希望僱員的特質是1. 誠實; 2. 負責任; 3. 高水準的表現;4. 熱誠; 5.顧客為上的態度;

在技能方面, 他們希望僱員有: 1. 人際關係技巧; 2. 領導能力; 3. 團隊精神; 4. 講,聽能力; 5. 解決問題能力.

天助自助者. 覓職者應好好去準備和調整, 把握機運.才能在這全民就業的環境下成功.

2006-04-25

找尋《尼特族》



近年來在很多國家如英國, 日本, 中國都出現了所謂 《尼特族》(〝 NEET〞- 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青少年不上學, 不工作, 不接受培訓, 凡事都提不起興趣…. 有人認為這種青少年在全世界都在增加中, 很多國家都驚呼問題嚴重, 擔憂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 在加拿大則似乎沒人提及, 是沒有這問題? 還是我們漠不關心呢?

對這種全球性現象的成因有很多不同看法, 包括

1. 就業環境惡化,職場競爭帶來挫折, 職業形式的劇變使青少年迷惘失去方向;
2. 教育制度制造挫折感, 在學校裡,有學習意識和缺乏學習意識、持續努力和放棄努力的學生兩極分化嚴重。有人會有”即使努力將來也不會有什麼大的變化”的想法。他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再作出任何努力。
3. 父母過份保護寵溺子女, 使他們長期依賴家庭而失去自的意願和能力.

在加拿大有很多與以上相似的因素, 而在新移民子弟來說, 情形更惡劣, 由於適應問題, 語言能力, 未能建立起朋輩網絡, 缺乏社會資源的知識和支持, 在學習上會遇到更多的困難. 在職業上由於年輕, 缺少競爭能力, 不了解職場實況或缺乏指導 會帶來更多挫敗; 父母是新移民因而未能給以支持指導, 這種種均可以令人產生挫敗感. 失去學習, 工作, 甚至生活的熱情, 而由社會退縮. 這樣的環境實在是滋生《尼特族》的?床. 有多少青少年根本無入學, 或空有學藉但實在是在〝家裹蹲〞? 有多少根本沒打算工作也不去接受培訓? 由於不屬於任何系統, 這類人為數有多少無從稽考, 但並不能就說沒有.

有人將《尼特族》分為反對約束追求自由的“享受型”,不與人交往的“隱居型”,對社會有莫名恐懼感的“驚呆型”和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的“受挫型”。但每種類型都表現出拒絕學習和工作、與社會隔絕的共同特徵。這一類青少年的劇增會拖累國家經濟; 造成社會不安; 但最大問題是, 《尼特族》浪費了他自己的青春, 使生活沒方向, 人生了無生趣.

希望在加拿大找不到《尼特族》. 但如果存在而沒及時予與援手, 將會是我們一個很大的失誤.

2006-04-23

誰拿走了我的工作?

新年伊始, 報紙就有令人觸目驚心的頭條新聞:”…卑詩失業率飆升至九點七%,失業率升至歷來最高, 是全國之冠,就業情況短期內料持續向壞…” 新聞背後的現實是,現時在我們之間,有許多人突然沒有了工作,還有更多的人將失去工作。

本月中省政府還將宣布裁員人數,這一切都使許多的人的家庭, 財政, 生活, 工作方式大大的改變。許多人長期以來勤勤懇懇工作的工作突然沒有了, 家庭賴以為生的財政來源突然消失了。他們的生活在一夜之間急劇改變。無論我們是憤怒的,恐懼的或悲哀的問: ”誰拿走了我的工作?!” 事實是一切都在變,經濟在衰退, 工作形式在改變, 我們以前習慣的生活, 工作形式都在改變。當環境在改變的時候, 不及早準備轉變的人將處於不利之地.

事實是,這社會總要一些工作要人去做的。 一些人的工作消失了,會被另一些人取代,及早作好準備的人肯定會比毫無準備的人更早奪得工作。這是一個急劇轉變的時代。唯有能作早作準備的人得以生存。在這裹,我想向大家介紹Spencer Johnson的 “誰拿走了我的乳酪?” “Who Moved My Cheese?” 希望給求職者, 甚至在職者有所?示。這是一本薄薄的, 用一小時就可以讀完的小書,是關於”轉變”的寓言故事。故事的內容很簡單,主角是兩隻小老鼠,和叫做”哈哈” 和”猶豫” 的兩個小矮人,他們在一個迷宮中找尋乳酪吃,”猶豫”一成不變跟著習慣路線走到乳酪堆,他以為這乳酪永遠會存在, 足夠他們一生享用;但 ”哈哈”發覺乳酪慢慢減少,就嘗試用別的路線去找尋別處的乳酪. 結果”猶豫”由於不敢去冒險改?找乳酪的路線, 否認乳酪是會消失, 終於發覺乳酪不見了不知所措,而由恐懼轉為憤怒, 大聲呼喊誰拿走了乳酪。但”哈哈”及早發覺了變化, 他冒險改變了路線終於找到了新的乳酪。在這另闢途徑尋找乳酪的過程中,他得到了這些提示:

一、 變化是會發生的 - 他們會把乳酪拿走。
二、 預期改變的到來,隨時準備好面對乳酪給拿走的事實。
三、 觀察變化,要知道乳酪何時變質。
四、 迅速地適應變化,越早放棄舊乳酪,你就會越快找到新的乳酪。
五、 改變自己 - 要跟著乳酪移動。
六、 享受自己的改變 – 欣賞自己的冒險精神, 享受新的乳酪。
七、 隨時準備好迅速地適應改變, 並再度享用新的乳酪 - 因為他們仍會不斷地拿走乳酪。

在這?, 乳酪可以指我們的一份工作, 只有及早地察覺它的變化, 作好改變自己的準備, 勇敢地走出我們安逸習慣了的”安全地帶”(comfort zone), 去另覓途徑, 才能更早更好地找到新的工作。 這本書的忠告是: ”如果你不改變自己, 你就會被淘汰!”

我們現時處於急劇轉變的時代, 惟懂得轉變者能更好地生存。這本小書可以給在職者和求職者不少的?發.

2006-04-15

法國騷亂給青年就業問題帶來啟示


法國自二月以來發生了多起的罷課罷工. 上百萬人上街示威, 設置路障, 擲石投磚,與警察發生激烈的衝突. 這次騷動是由於三月九日法國國民議會通過的《首次僱用合約》 (CPE)就業法案所引起. 這法案規定, 二十人以上規模的僱主, 與二十六歲以下青年簽訂合約的首兩年內, 可無須說明理由而將其解僱. 法例原意是要放鬆僱主解僱職員的嚴苛規限, 使他們可聘用更多缺乏經驗的青年, 從而增加青年入職的機會.抗議者則認為這法案將給予僱主生殺之權, 使他們失去長期就業的保障. 法案於一月提出時即引起激烈反對. 使法國政府不得不在四月十日宣布撤回.

青年失業率在很多國家都二至三倍於成年人. 青年就業一直是頭痛的問題. 加拿大近年青年就業率雖追隨總就業趨勢較有好轉, 但長年以來也一直保持在兩位數字上.

在就業市場上青年人是處於不利的位置. 缺乏工作經驗, 人際脈絡和對勞工市場和職業的認識, 使年輕人缺少競爭能力. 近年來經濟環境的改變, 全球化的趨勢和科技發展影響的勞工市場結構和工作形式的變化, 更需要政府和有關人士給他們協助和指導, 使他們能順利從學校過渡到工作世界.

然而政府和社會人士對青年失業情況是否真正了解呢, 這次法國騷動帶出來的問題是值得我們去反省和檢討的. 例如說, 反對者認為首次僱用法案令使工作變得不穩定, 失去了長期僱佣保障. 加拿大在實際環境上, 傳統的長期僱用, 全時間的標準工作正在銳減中, 代之而起的是所謂非標準工作, 例如兼職, 短期, 合約工, 替工, 季節工, 臨時工,..保證長期僱用的工作己是絕無僅有了, 這情況在其他國家如中國, 日本亦然, 所謂終身雇用, 年功序列的制度都己崩潰了, 適應新時代是無可避免的. 年青人和家長是否己有充分準備了呢?

此外, 這次騷動有數百萬人上街, 反對的激烈超乎意料. 加拿大青年失業情況在數字上看來似有改善, 但是否充分反映實際情形?

近年來在很多國家如英國, 日本, 中國都出現了所謂 《尼特族》(” NEET”- 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青少年沒上學, 沒工作, 沒受培訓…在香港有所謂《隱形青年》. 這些青年不想工作或求職受挫而脫離勞工行列, 逃避現實, 賦閑在家. 他們不屬於任何系統, 身在何處也無從稽查, 很多國家都驚呼問題嚴重, 擔憂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 在加拿大似乎沒人提及, 是沒存在還是被忽略了呢? 會不會等問題爆發己為時太晚呢?

法國這次似是善意的立法遭到意想不到的激烈反對, 不啻是給各國的青年就業措施響起警號.

我們的青年就業政策和服務項目是否能緊貼職業市場的劇變而擬定, 青年人和社會大眾是否被協助和教育而充分準備好接受勞務市塢變化的挑戰, 政策的執行者, 例如就業服務機構, 職業輔導員等,是否有專業能力去切實執行政策…總的來說, 就是青年就業政策和服務項目是否有效? 都是需要我們再一次檢討和反思的.

2006-03-29

科技帶來的壓力

電腦和電子科技日新月異, 最興奮的莫過於少年兒童. 每天都有新產品, 新技術. 游戈於科技的急促發展中, 青少年就像冒險家在外太空, 在原始森林中探險. 好奇心和好勝心使他們不斷向未知探索, 去征服新的領域. 每次克服新科技帶來的挑戰. 都增加了他們的能力和自信. 他們享受著獲得知識和力量帶來的喜悅和成就感.

青少年像海綿一樣吸取排山倒海而來的新知識, 成年人要怎樣幫助他們呢? 這是挑戰也是壓力. 老師要懂電郵上網, 電腦投影片, 試算表, 資料庫, 數位影像處理…. 申請職位要填”科技能力” (technological competency) 的自我評估. 對一些人來說, 簡直就是夢魘.

家長的壓力更大. 不時聽到抱怨孩子沉迷電腦,打機上癮, 不知去了什麼網站也不知交了些什麼網友…但另一方面又驚訝孩子很了不起, 他們毫不費力就把家中電腦上網去讀報讀電郵, 購物買機票訂酒店, 安裝免費網上長途電話甚至視像傳真. 新的電子產品不知如何操作, 孩子甚至不用看說明書, 按按這紐, 按按那紐就弄好了. 在新科技浪潮的衝擊下, 現代家長要怎樣去教導子女呢?

科技浪潮是無可抵擋的. 先行者將佔優勢. 幫助孩子更好地去迎接新時代的挑戰, 是父母們的當前急務. 電腦科技帶來的問題基本上有二: 一是”有與無”的問題 – 接触到電腦的與不能接触到電腦兒童, 在日後社會地位上會出現極大的差距. 二是”對與不對”的問題, 是如何幫助孩子正確運用科技在建設性的學習上. 對新事物沒有認識, 就不能作出合理的批評和適當的指導. 因此父母們也要不斷的學習. 這帶來壓力. 但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 父母們必須能夠與時俱進. 我想, 這也是”終身學習” 的一個新的詮釋吧.

2006-02-28

同理心根源

近來頗多校區推行 『同理心根源』課程. 同理心強調感同身受, 尊重他人. 這種教育在目前是相當需要的.

以前筆者在一個研討會上, 發表了過一篇有關兒童的生活和心態的論文, 綜合了各種研究報告, 嘗試去描繪出一個典型的香港儿童: - 這小孩子生活在現代化都市, 有充裕的物質提供. 他進取, 奮發, 功利, 雖然還是孩童, 但心態和行為卻像小大人, 他會是競爭場上, 學校, 以後的商界, 政界的戰士. 他以自己為中心, 而對他人和社會事務冷淡… 會議後來的一個建議是: 兒童應學到對大自然, 愛和美的欣賞, 要能與他人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和尊重. 教育除了灌輸知識和技能結兒童以外, 應加?其感情教育的功能.

看來現時加拿大情況也很相似, 這?強調外在的法律約束而缺少了內在的道德規範, 鼓吹個人權利而發展成過度的自我中心. 我們常覺得孩子對外在事物無興趣, 對家庭關係冷漠, 不懂得尊重了解他人, 學校欺凌事件正是這種行為的極端例子. 『同理心根源』課程獨特的地方是它有一個剛會走路的小啤啤的參預. 每個月這小啤啤和父母到訪一班小學生. 每次訪問前後, 小學生們會就一個主題, 如BB 的安全, 怎樣照顧小BB, 哭泣, 情緒, 睡覺, 等等來討論, 每次BB的到訪都使孩子們很興奮, 透過觀察和討論, 學習對他人的認識和解決問題方法. 一些研究指出, 經過訓練的學生會增加對情緒的認識; 和社會認可的表現; 也減少了攻擊性欺凌行為.

希望有更多的研究去探討這課程的實效. 但無論如何, 透過接觸比他更小的BB, 討論和觀察他人的成長, 會使孩子更認識他人的存在而減少自我中心, 這對他日後與人的和諧相處會有很大的幫助.

2006-01-23

協助兒童面對逆境

兒童也像成人一樣, 在生活中飽嚐逆境困難和挫折的痛苦. 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讓他們獲得能力和意志, 去克服生存環境中的挑戰.

新年伊始, 香港關注兒童的團體無獨有偶發表了兩份學童生活狀況的報告. 其一是兒童權利關注會有關兒童貧窮的報告, 指出香港有三十七萬兒童生活在貧窮線下, 呼籲政府訂立扶助兒童脫貧政策. 在報紙上的標題是”貧家子新年許願, 不必做童工; 盼”親子旅行可免費”. 另一份是小學學生輔導專業人員協會的調查報告, 指出七成學童因成績差而不快, 而首三件令學童不快樂的事件都來自學業, 如成績欠佳, 測驗考試, 和功課多.

我們關心落後地區童工的悲慘生活, 但較少人注意富裕社會中的貧窮. 貧童遭遇的問題, 除了物質和生存條件惡劣外, 其實就是缺少了公平競爭的機會和能力. 隨著全球一體化, 科技進步, 社會結構的急劇轉型, 財富將更為集中, 貧富更呈極化, 窮家子弟因缺乏條件和支持, 將在社會未來劇變的適應和掌握的競爭中墮後, 陷入社會地位下墮的惡性循環. 舉個例說, 家中有電腦的和沒有電腦的孩子, 會因能對科技的掌握和適應能力的不同, 在將來做成社會地位的巨大差別.

協助這些孩子是迫切的, 但也要留意在同時不能做成他們的依賴性, 自我負面標籤和自認受害者的心態,因為這些只會給他們帶來更深遠和不可逆轉的傷害. 我們要幫助兒童更勇敢地去面對逆境. 正如一位學者對兒童不快樂的調查報告指出, 學童在學習過程中總需要經過不斷的磨練和挑戰, 不可能時時刻刻都是快樂學習. 在給兒童爭取更好的生存和學習環境的同時,也要去培養他們的勇氣, 堅忍, 意志和能力, 這樣才能克服在成長過程中與日俱增的逆境和挫折, 而不是變成溫室的小花.

2005-12-17

力爭上游 – 奮鬥中的移民青少年

加拿大社會趨勢(Canadian Social Trends)2005年冬季號發表了一篇 ” 力爭上游 – 有色少數族裔移民青少年的教育熱望” (Aiming High -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of Visible Minority Immigrant Youth) 的文章, 指出, 雖然一般人的印象是少數族裔青年會面更多的受教育的不利條件, 他們對教育的期望會比一般加拿大青少年低. 但從最近調查所得, 情形恰好相反, 79% 的有色少數族裔移民青少年希望進大學, 而加拿大出世, 非少數族裔的青少年中只有57%.

這研究結果使我驚奇但也是意料之中. 驚奇的是, 我常覺加拿大山明水秀, 生活安逸,社會福利無微不至, 社會所鼓吹的是自尊心, 自我的感覺良好而非成就或成功感. 會使人?於逸樂少了奮發之心, 加上少數族裔青少年面對語言, 經濟和其他種種制度關卡和系統障礙, 會使減少他們的求學熱情. 現在調查証明剛好相反, 這也是我意料之中: 我認為移民家庭及子弟會有較多的災難意識, 他們離鄉別井移民到這?, 如何奮發向上在新土地上植根求生存, 是每個移民家庭的家族目標. 而通過教育達到社會地位向上流動是一種良好的途徑. 我認為這是一種很好的現象, 因為奮鬥上進, 有更高的志趣和視野應該我們給下一代的期望.

我們會記得六,七十年代香港大量移民湧入, 物資匱乏, 但社會上充滿朝氣奮發的精神, 人們從工廠下班後,仍拖著疲乏身軀往商科學校英專上夜學. 徙置區的窮孩子努力讀書進大學, 改變了個人命運也創造了香港的經濟奇跡. 在加拿大我們也應協助青少年具有理想和抱負, 使他們達到個人充份成長自我實現的目標, 而最終也是為了加拿大末來的發展和利益. 這報告也指出, 青少年進大學的期望, 與其父母的期望有極大的關係. 這也可見父母對青少年養成遠大志趣的重要性.

2005-11-21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求知若飢 虛心若愚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這是Steve Jobs 今年六月在史丹福大學畢業禮上演說中的一句話. 他的短短十多分鍾的演詞, 至今仍引起廣泛熱烈的迴響, 很多人都為之感動. 財富週?, 經濟學人, 台灣的Cheers 雜誌都予以轉載.

稍為留意電腦發展的人都會知道 Steve Job 其人, 他是第一部個人電腦創始者, 個人電腦的普及引發了資訊革命, 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其他人也會知道電腦動畫反斗奇兵, 或iPod, 這些都是他的傑作, 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可謂無遠弗屆.

Steve Jobs 的母親是未婚媽媽, 養父是中學也未畢業的工人, 十七歲時, 不想花光養父母的積蓄, 他從大學休學, 但仍去聽那些他有興趣的課. 沒有宿舍就睡在友人的地板, 靠回收可樂罐的退款買吃的, 在星期天到印度神廟吃免費餐. 但他一直追隨著他的好奇和直覺. 在二十歲, 他和友人在車房做出第一部個人電腦, 從此人類社會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十年間, 他由一個車庫擴展成一家員工四千, 市值二十億美元的公司. 但在三十歲時, 他被蘋果公司解僱了, 離開後他又開了公司, 製作世界首部電腦動畫電影反斗奇兵, 然後蘋果收購他的公司, 他又回去做CEO , 在近年推出iPod 又掀起一個熱潮.

在短短的演詞中他說了三個自己的故事, 其中的訊息是:

  1. 在人生中沒有用不到的經歷;

  2. 找你愛做的事然後從一而終, 即使有短暫的失落但終會有回報;

  3. 死亡是人生最重要的導師, 為了好好地死, 必須努力好好地活.

他所說的, 就是如何堅持不斷學習和對生活保持熱情的態度, 這篇令人動容的演說是他給史丹福大學畢業生的肺腑之言. 我覺得應該讓在史丹福之外的同學們, 以及從事教育的所有人都讀到這演說. 大家在互聯網找尋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關鍵字, 就可以找到他的講演原文, 英文, 中文的, 甚至MP3 現?錄音. 我相信, 它給予我們的孩子, 以及在各種學習中的朋友, 都會有激勵和?發.

2005-11-01

My Beautiful Fraserview












"最好的時光"

什麼叫最好? 候孝賢說, " 生命中許多吉光片羽, 無以名之, 難以歸類, 也構成不了什麼重要意義, 但它們就是在我心中縈繞不去...我稱它們是, 最好的時光..."

2005年10月29日星期天早上, 菲沙河畔, 藍天白雲, 陽光微風, 青草地仍濕潤, 河水靜靜地流淌, 樹葉像閃耀的音符, 時間靜止...突然感到生活如歌, 工作如旋律, 悠悠生命在大自然中溶合流轉... 這也是最好的時光, 是為記.

2005-09-18

一個學校遊戲操場的誕生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據說這是加拿大教育的精神. 『培育一個孩子需要整條村子的力量』. 我同意也以為明白它的意義. 直至今天我才親身體驗和真正感受到這種精神.

九月十七日, 中秋前一天, 早上六時多, 天才破曉, 很多人還在睡鄉之中, 列治文一所小學的橾場上, 早己人頭湧湧, 家長, 學生, 社區人士, 帶著鐵鏟從四方八面而來, 他們都是來參加「Community Build」(社區建設) 的義務工作者, 今天, 他們要一起為這間小學建立一個遊戲橾場.

學校的橾場設備都破舊了, 添置新設備需要費用, 一間公司的老闆知道了, 說, 就讓我捐錢給孩子們起一個遊戲操場吧. 然後, 當大家還在放暑假, 一切就在進行了. 九月十五日, 一輛大卡車到橾場上, 放下一個巨型貨櫃, 孩子們都跑來圍觀, 好奇地猜想里面是什麼東西. 十六日, 有工人來了把東西從貨櫃搬出來, 鐵架雜物放滿了一地. 早幾天, 家長們收到一張學校來的通告, 上面寫著:

一同參與興建新的遊戲操場
二零零五年九月十七日 (星期六)

『我們的學校將於九月十七日興建新的遊戲操場. 極需要家長義務在該天協助各項大小工序, 各工作小組均獲詳細的督導, 以確保工程順利完成. 請填寫上頁表格, 踴躍參加是項有意義及有趣味的活動. 同時贊助操場的機構在該天舉行同樂日, 有音樂, 活動及午餐提供給義工, 在場的家長及學生…』


上午七時, 參與義務工作的公司的職員, 學校的教職員, 家長, 學生, 其他社區人士… 開始工作了. 躺在草地上的鐵架, 一根一根地被矗立起來, 慢慢地一個鞦韆出現了, 然後是滑梯, 攀架…, 孩子們都歡呼起來. 義工們協助鏟混凝土, 搬運, 預備午餐, 還有音樂助興…. 這是一次整個社區合作的義務工作, 一個嘉年華會, 而一切是為了給孩子們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 這是一個「學校 - 商業機構 - 政府 - 家長 - 學生- 社區人士」合作的體現. 這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加拿大”community build” – 整個社區都為孩子的教育努力的精神. 加拿大的兒童, 能?在自由和平社區關懷的環境中學習和成長, 是多麼幸福. 是多麼值得我們珍惜.

2005-09-05

勞動節談勞工保障

此文見報時應是勞動節翌日了.勞動節始自加拿大的勞工運動, 己有百多年歷史, 一八七二年一群工人在多倫多爭取勞工權利的抗爭, 使加拿大成為尊重勞工的先驅, 深遠地影?著各地勞動人民爭取權利的勞工運動. 使全世界勞動者逐步得到應有的保障和權利. 勞工運動現時仍不斷地發展, 在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 重點多在童工, 剝削, 基本生活解?, 有害物料對工人的毒害等. 在先進國家如加拿大, 勞動者基本上都享受到良好的有關福利和法律保障. 然而在這數十年來, 勞工市場形態, 僱傭關係, 勞動者的工作形式, 都出現巨大的變化. 現有勞工保障的內容和形式能否隨著時代而轉?, 給予勞動者應有保障? 作為加拿大勞工的一份子, 我對此記念日也頗有感概, 這里就幾個問題和大家談談.

1. 是近來工會行動惹起的爭議. 當年加拿大人對工會運動支持, 是為了工人權利, 也是為了公平和正義. 但發展至今, 很多工會變成向大社會爭取私利的利益小團体. 工潮此起彼落, 置市民的生活於不顧. 保護主義更給移民就業設下重重障?. 我們不禁想,工運是否己發展到末流, 是否仍值得我們支持呢?

2. 加拿大給在職勞工的福利無微不至, 但對於想做工而沒工做的待業?, 很多的福利都跟他們無緣. 這一類的人在新移民中最多. 而“非標準工作” 方式, 如臨時工, 短期, 兼職, 外判的流行, 製造了給一些僱主逃避應給予工人的福利的漏洞.

3. 在失業嚴重職位激烈競爭之下, 工人在職場中實在感到疏離, 孤獨, 焦慮, 壓力, 恐懼, 不安. 這些無形的, 在精神上的, 心理上的傷害, 又豈是明文的勞工條例, 僱傭準則所能給予保障的.

4. 由於勞工保障的宣傳和教育不足, 使很多人並不明瞭法例而不能自衛, 舉例說, 超時工作無補水, 辭職要提早通知否則要賠錢, 安排所謂試工而不給工資, 等等的遭遇, 新移民是常常碰到的.

今天我們得以享受勞工福利, 是來自百多年前先驅們的努力, 但勞工保障的內容和形式, 也應隨著時代而轉?. 在這失業情?嚴重, 非標準工作流行, 勞工市場形態僱傭關係?化巨大, 加拿大進入” 新經濟時代” 之際, 對勞工的保障應給予重新的檢討, 例如工會的角色再定位, 給予勞工與準勞工的保障, 工人的心理精神健康, 僱傭法的切實執行, 以及給新移民有關法例的教育等, 都是必須關心的.





2005-07-19

在旅遊中學習

暑假來了, 很多人都會趁這時外遊, 舒暢身心, 預備好充沛精力回來再投入學習工作. 旅行是大人孩子一家都合適的活動, 不過我也聽過不少孩子嚷著悶, 寧願留下和他們的朋輩聊天, 打遊戲機, 也不願與大人去旅行. 所以, 把旅行安排成充滿樂趣的活動是一家共渡快樂時光的開始.

其實旅行的樂趣在?定旅行時己經開始了. 要?定旅行目的地, 行程和方式要做大量的資料搜集, 研究調查, 有人會覺得煩, 但有人會覺得樂趣無窮, 有甚麼好吃, 好玩, 好看, 好學的, 在未去之前己暸如指掌. 到真正出發時又是一種樂趣, 因為是親身去體驗印証發現, 是一個充滿驚喜和創造的歷程. 旅行的樂趣並未因歸程而結束, 在旅行拍下的大量相片要整理, 買來的東西, 都要處理, 在這過程中, 又像重?了一次旅行, 而繼續帶來驚喜的是, 在這些東西?, 你會看到在?忙的旅途中沒留意的東西.

現代旅行是充滿樂趣的主動學習過程. 你要用電腦互聯网去找資料, 訂機票酒店, 格價, 購買當地旅遊券, 在网站上看過來人的評語. 現在我們都用數碼相機了, 那麼又要學習攝影, 用軟件編輯, 製作幻燈, 光碟, 放上存相网站, 與親友分享. 為了使旅行更充實, 在出發前會了解一下當地地理, 歷史, 文化, 更有興趣的可作較集中的觀察如當地的文學,音樂, 美術, 甚至專題觀察如美食, 時裝, 汽車, 電玩, 漫畫… 這樣, 旅行更變得多姿多釆和充滿樂趣, 它又是一個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好機會, 而這些如電腦的技術和旅遊點的知識, 又令這旅行更豐富, 這過程大人孩子都可以充分地參預, 而孩子對互聯网的操作會比我們更在行!

我覺得, 在這全球化和新經濟時代的來臨時, 教育有兩個重要的目標, 一, 是使學習者具有國際視野和胸襟, 二是使學習者掌握到需要的技能和知識, 現代化的遊歷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祝大家有一個愉快的暑假, 也祝有外遊的朋友有個更充實的旅程.

2005-06-14

關注校園欺凌行為

這幾天日本發生學生帶炸彈回校爆炸校舍事件, 使校園欺凌行為又為人所留意. 二零零三年日本在近八千所學校中就發生了二萬三千起欺凌事件. 校園欺凌在什甚麼地方都發生. 『給孩子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 預防和妥善處理校園欺凌行為』 一直是我們所關心的. 卑詩省教育廳在1998年發出的”關注欺凌行為-在小學校園施行預防程序”, 就指出: 『孩子不應該害怕上學,或擔心那里有什麼事情會發生在他們身上…受欺凌的孩子飽受苦楚,其中有些會把這些壞影響延續到成人期….』

處理學童有關欺凌的方法, 包括對欺凌行為覺察和認識 讓學童明瞭欺凌行為的後果, 對受欺凌學童的支持, 教育學童對他人尊重, 以及用正當的方法去處理糾紛.

校園欺凌行為有種種的形式包括:

(1) 身體的侵犯: 如推撞, 吐唾沫, 腳踢, 毆打, 以武器恐嚇, 傷毀財物, 偷竊等;
(2) 語言上的侵犯: 如嘲弄, 辱罵, 瞪眼, 取笑, 威脅電話, 有關種族, 性別的嘲笑,語言上表示對其財物, 暴力或將施以使其身體受傷害的恐嚇敲詐.
(3) 社交上的疏離: 如說閒話, 使其難堪困窘, 佈局使其看來愚蠢, 惡意散播謠言, 排斥, 刺激憎恨, 搞小圈子使其孤立, 陷害設局以使其受責, 當眾使其出醜受辱.

在欺凌事件上, 通常都有三類人參預: 欺凌者, 旁觀者和被欺凌者. 對這三者的教導和處理是同樣重要,也是所有人的責任. 但我覺得, 要減少欺凌事件發生, 家長除了保護子女免受欺凌外, 更要留意他們有否欺凌他人的傾向, 制止他們欺負弱小, 教導他們不要成為推波助瀾的圍觀者. 最近大溫各校區紛紛推行 “同理心根源” (Roots of Empathy) 課程, 讓幼童在對嬰兒的觀察中培養出同理心. 這是很好的一步, 它使兒童從小就有了對他人的認識和身同感受的能力, 發展出對他人的尊重和關心,即孟子所說的”不忍人之心”,而使他們在長大後不會淪落為恃強欺弱的惡霸.

2005-06-10

與新移民朋友談履歷表

這幾天和一些新移民朋友談到在溫哥華找工作的問題. 發覺無論是來自中國大陸的, 台灣的, 香港的, 甚至是新加坡等地來的朋友, 對本地找工作的方法都有很多共同的疑惑. 我在這里先就履歷表的問題和大家討論一下, 希望給大家多一個角度的參考.

問: 我受過高等教育, 在原居地做過多年工作也寫過不少履歷表了, 為什麼還要來學寫履歷表呢?

答: 是的, 我們這里指的是所謂” 加拿大式” 的履歷表. 它們與我們在原居地習慣的格式和內容?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不去留意改變自己撰寫的方法, 那肯定會影?找工作的机會. 新移民所犯的錯誤甚多 (包括我自己在內, 當年也犯了不少錯誤.) 很多新移民求職者會在履歷表寫上自己的性別, 年齡, 籍貫, 婚姻狀況, 身高, 健康狀況,等… 但要知道, 在加拿大因保障人杈和公平就業, 僱主是不能因你的膚色, 性別等來決定是否聘用你. 如果你這樣寫, 那只會顯露出你不明本地的情?. 當僱主不愁找不到員工的情形下, 他何不找個更熟悉本地情況的職員?

履歷表還有很多細節巧妙的地方. 比方說有人會把相片, 工咭號碼, 甚至一大堆証書都寄上. 要避免犯上這些錯誤, 花一點兒時間去再學寫履歷表是值得的.

問: 書店里, 圖書館里這麼多教人寫履歷表的書, 幹嗎還要上學習班學寫履歷表呢?

答: 自己去學習改善是絕對好的. 但學習班 (如求職訓諫班, “就業通”課程, 等), 也有很多好處. 學習班是一群來自各地的朋友共同學習, 互相幫助支持, 互相鼓勵, 分享資源和就業訊息. 這比個人孤軍作戰更好. 溫哥華是臥虎藏龍之地, 你可以得到他人的提點,也有導師替你的履歷表作批改把關. 甚至在學習班中, 你可以找到一些朋友, 導師做本地的咨詢人, 這也上學習班的另一種得益.

問: 我有豐富的經驗閱歷. 學歷, 專業資格, 工作歷史, 個人成就, 著作等加起來起碼十頁紙. 但這里的人說, 履歷表應該是"一張起兩張止". 這一兩張又怎能看到我的能力, 這不是很不公平嗎?

答: 要知道在溫哥華一份聘請廣告會引來幾百封應徵信. 僱主那有時間去慢慢讀完十多頁的履歷表呢. 履歷表要精簡扼要是必須的. 寫履歷表其實也是一個自我反省的過程. 在撰寫的過程中, 我們思考和組織. 你要把你的前半生歸納在兩頁紙中. 找工作的要訣是無論何時何地, 扼要地向有可能給你工作机會的人表達你的意願和目標. 僱主不會有時間去听你的長篇大論. 你先要好好地自我檢討, 分析, 歸納, 然後用最小的篇幅表達出你的就業目標, 成就, 學歷, 經歷, 專長, 能為對方帶來什么貢?.

問: 既然履歷表說得這麼重要, 那是不是把履歷表寫得好就能找到工作?

答: 不!
履歷表寫得好只能幫助你容易點找到工作. 找到工作還要靠其他很多因素, 單靠一紙履歷表作敲門磚而找到工作的少之又少. (多數是靠人際關係. 先打了招呼, 介紹, 或在不同場合先商談過再遞上履歷表存案. )

好的履歷表不能保証你能找到工作, 但壞的履歷表會令你丟掉應己得手的職位. 如果履歷表中有不應有的資料, 錯白字, 時序混亂, 前後不一致, 骯髒, 錯漏, 掉亂頁數等, 都會破坏僱主對你的印象. 當他有別的求職者可以挑選的時侯, 他又何必請一個他沒信心的人.

履歷表雖不一定會給你予職位, 但它卻是不可或缺的. 履歷表是求職者的” 名片”. 隨時隨地我們都要遞上履歷表給任何有可能給我們帶來工作机會的人. 對於有可能聘請的人, 僱主也必然會要求交上履歷表以備案, 這樣履歷表也變成了找工作必備的工具, 這是在找工作中的朋友不能掉以輕心的.

2005-06-02

千里馬常有! 伯樂何在?

筆者參加了一個由前瞻組織(Looking Ahead Initiative) 主催的「聘用新移民」論壇,大會的主題是,「從新移民融入卑詩勞工市場得到的經驗」. 與會者約有一百五十人,分別來自三級政府有關部門,社會服務機構,學院,工商界以及以在職勞工人士等。就未來二十年加拿大技術人員短缺的問題, 新移民進入勞工市場的困難和解決辦法進行討論。席上我見到不少中國人的面孔. 這顯示出華人已漸漸參預了勞工問題的討論. 這是一個頗會影響政府對新移民就業的政策和方針的會議, 越來越多的華人關注本地勞工問題, 及就移民就業問題去表達意見,是很好的現象.

會上各人提出意見和解決的辦法,其中不乏許多有建設性的建議和精闢的論點,但其中提到的一則 “千里馬與伯樂” 的故事最令我有所感觸.

議程中有一項是成功個案的示範,其中有一位中國工人現身說法,自述他曾面對的困難和解決的過程。他因所工作的部門收縮面臨解僱,他的上司為了把他留下, 幫助他去轉移到另一種工作的部門,在這其間,他遇到學習新的技能, 語言障礙和人際溝通的困難,但經過上級和有關人士耐心熱誠的協助,加上自己的不斷的努力。終於成功地把自己轉型,在新部門成為一個優秀的工人。這位中國籍工人在結論說了一個中國古老的, 伯樂與千里馬故事. 他說,伯樂在市集上看見一頭瘦馬,快要給人宰掉作BBQ了, 伯樂慧眼識貨, 知道這其實是一匹好馬, 就把它買下,加與耐心飼養栽培,不久, 這馬就恢復成為一匹奔馳如風的千里馬。講者說,他是有幸遇到了伯樂 – 他的上司,使他的能力技術得到認識, 才能得以發揮. 但他很感歎地說,在加拿大有才能的人多得是, 但伯樂又有幾個呢?

故事講完,聽眾大樂, 掌聲雷動,久久不絕。我覺得這顯示了 ”人同此心”. 其實每人都知道問題所在 -- 來到加拿大的新移民,尤其是那些獨立移民的專業人士, 他們都要通過種種的挑選條件才得以批准移民到加拿大來。他們是有經驗,有專長的人才,但是到了這?, 並沒有伯樂去賞識他們, 好好地用他們,沒有機會給他們去發揮, 為加拿大作出貢獻。我們一方面驚呼未來二十年卑詩省將因為人口老化,自然出生率不足而出現的嚴重技術人才短缺。但另一方面我們對於身邊這麼多專業技術人才投閒置散而視而不見,這不是騎驢找驢, 很荒謬的一件事嗎?與會人士指出很多現存的問題: 政府各部門,如移民部, 勞工部, 人力資源部互相間的不協調; 保守的觀念和本地專業機構的保護政策,以及外地專業資格不獲承認… 這些都給新移民築起重重就業障礙。

中國唐朝的韓愈也說過 '伯樂和千里馬' 的故事. 他眼見當時人材被遭蹋不受善用, 感概地說:「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這情景與我們現在情形何其相似。不少技術人才在這里, 不是找不到工作, 就是做一些與他們本行完全無關的工作. 就業不足 (underemployment )在這里是比失業更嚴重的問題. 志不獲伸,才能不得以發揮, 眼見人生最寶貴的階段即將逝去,這對專業人士來說是何其痛苦。所以韓愈說,「…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嗚呼! 其真無馬耶? 其真不知馬也! 」 在卑詩省,我們擁有這麼多技術人才但卻視而不見. 任由他們投閒置散. 結果他們或心灰意冷地回流,或跑到外省或美國去尋求發展. 當我們驚嘆的人才不足的時候, 為什麼不好好地幫助他們進入勞工市場, 這也是一種最有效的解決技術人材不足的方法呀. 這不就是像韓愈所說:「唉! 難道真的沒有人材嗎?他們是真的不識人呀。」

2005-05-30

零五年卑詩省就業市場

上週末中信中心舉辦安居樂業迎新會參加者眾, 反映了新移民對就業與移民安頓資訊的需要, 我負責加拿大就業市場的講座. 座上聽眾約有八成是來自中國大陸, 二成來自台灣. 了解加拿大就業市場是相當重要的, 加中勞工市場和覓職方法迴然不同, 有了認識再行調整心態期望, 再去部署行動策略, 自然較易在求職競爭中勝出. 講座的重點內容是

1. 大溫地區勞工市場近況;
2. 加拿大勞工市場的變化;
3. 個人覓職與勞工市場, 在現實的條件下, 個人如何取得優勢.

在過去一年, 大溫地區就業情況的確有了好轉. 據零五年四月的報告, 卑詩失業率降至百分之六點一, 這是自一九八一年六月以來的最低點. 與去年同期比較, 最大職位增長行業依次為建築業, 增加四千八職位, 總數是十七萬三千從業員. 其次是專業服務人士, 科學及技術服務人士. 其他如住宿和食物服務, 金融財務, 保險, 地產, 商務, 衛生健康方面職位都有增長. 在職位收縮方面, 一如所料林木, 捕魚, 礦務, 石油天然氣行業繼續走下坡, 製造業也在收縮中. 值得注意的, 是零售和批發業職位去年大倒退, 加元高企是一大原因, 在長期來說這行業的職位我們期望會有很大的增長.

在較長遠的角度來說, 二零一零冬季奧運會無疑是給卑詩省職位增長打了一支強心針, 我們都對它抱著極大的期望. 事實上在建築業地產業己經起了作用, 其他如酒店, 飲食業也開始見到效果, 零售業也將會成為最高創職行業之一. 有幾個主要基建項目將帶來不少職位, 這包括二零一零冬季奧運會, 溫哥華會議展覽中心, 海天公路拓建, 溫哥華機場經列冶文至溫哥華市中心快速運輸系統.

在這形勢下, 有幾點是求職者要注意的:

一, 如何準備好去獲得有關職位要求的經驗和技能,
二, 如何使自己更有靈活性.
三, 大多數的職位是在服務業;
四, 長期全時間的職位越來越少, 要準備好接受 “非標準工作”, 如兼職, 替工, 臨時工, 契約工, 等的職位.
五, 在勞工市場, 公開廣告的職位不足百分之二十, 要透過其他方法去獲得隱蔽的職位.
六, 由於公司收縮的趨勢持續, 中層職位首當其衝在減少中, 在基層的職位有較多的機會.

總的來說, 有效的求職者會作好策略性的覓職部署, 例如先但求得一職以解決生活和取得本地經驗, 在中期及長期透過轉職和進修獲得較好的待遇和進入自已的本行.

2005-05-27

愛因斯坦和教育

愛因斯坦這舉世知名的科學家在物理學上的貢獻是不容置疑的,談起他便不其然地想起相對論. 還有他那睜眼伸舌的老頑童照片. 適逢今年是愛因斯坦發表其相對論的一百周年紀念,然而多少人會留意到他的治學態度和他石破天驚的科學發現之間的關係?

愛因斯坦除了在科學上卓越的成就,對年青人做學問的功夫有精闢的啟示,他的童真和性格也使他成為孩子們的偶像. 他和小朋友有不少通信, 後來結集成 “親愛的愛恩斯坦教授”. 在互聯網上可找到無數小孩子做的有關他的網頁. 我曾和一個五年級的學生談起這位偉大的科學家,他認為他最難忘的是愛因斯坦那淘氣頑皮,伸舌的照片,這相片是攝於他七十二歲的生日會上.他最欣賞的是愛因斯坦與人分享學問的精神,對知識的尊重及對別人的鼓勵 - 他是這樣的出色,卻也是如此的謙卑.

在愛因斯坦和小朋友的通信裹,他不停的鼓勵他們學習.當氣餒的芭芭拉告訴他她的數學成績強差人意時,愛因斯坦回信給她:不要擔心你在數學上遇上的困難,我向你保證,我遇到的數學難題比你還要多.

愛因斯坦做學問的態度從他的語錄中可見一斑.除了相對論外, 他還留下妙語連篇, 這些妙句可以使人忍悛不禁但更令人深思. 例如他說:

“當你製造了一個難題, 你是不能用同樣的思考方法去解決這難題的.”
“不停的懷疑提問是最重要的, 好奇心有其必然存在的價值.”
“想像力比知識更為重要”;
“若你從沒有犯錯, 就是等於你從沒有嘗試新的事物.”

他的語錄中也表現他勇於突破的精神,他說:
“人能跳出自我,才算是真的開始生活;”
“惟一干擾我做學問的東西就是我所接受過的教育.”

“懷疑”; “好奇心”;”想像力”;”不怕犯錯”;”創新”;”直覺”;”擺脫自已的框框”; “跳出傳統教育的規範”等, 都是他所?調的. 教師能教曉相對論, 不過只有培育出學生優秀的為學之道, 才能使他們在舊有的知識領域上有所突破. 教育的目的並不衹是知識的薪火相傳, 而是培育一種終身學習的態度.

2005-05-26

留學生與新思維

前幾天在西門菲莎大學出席一個為留學生舉辦的教育與職業研討會. 在會前我和一些講者交談, 不少人都慨嘆留學生歸國時, 很多人碰到對學非所用的問題. 果然在研討中, 同學們所關心的, 除了學習方法外, 就是對畢業後所從事的工作能否與現在所讀的有關的擔憂.

"學非所用" 的現象普遍. 原因部分是來自失業率高企 - 人浮於事在加拿大北美洲如此, 在亞洲如中國香港臺灣亦然. 當找不到本科所學的工作, 為了謀生什麼工作都要接受了. 然而勞工市?的激烈競爭只是原因之一, 更大的原因是現在職業結構面臨巨大變化: 科技, 交通和通訊發達, 全球化的趨勢使全球勞工市場起了改變. 長時間全職的工作越來越少了, 代之是合同制, 短期工, 臨時需要才召集專業人材等工作; 工作的種類在變化中, 很多傳統行業被淘汰, 從未聽過的新工種每天都在出現; 行業的分類越來越模糊. 一些報告說, 在美國, 一個人在一生中平均會轉五份工. 當我們用傳統的觀念去期望得到可以投身一生的工作時, 我們經常會感到失望和惶然.

在這情形下, 我們必需具有新的思維新的處理方法, 才能克服這些變化, 首先要知道的, 是無論就讀任何學科, 都要保持著彈性, 創意, 樂觀和幻想力, 努力向前而放眼將來, 使所學的變成可轉移的技能, 隨時應用在將來未知的挑戰和要求上. 留學生的優勢是放洋留學建立了國際視野. 加強適應能力和增加自己進入多種行業的可能性. 這會使我們在這新經濟時代發揮得更好, 取得更傑出的成就.

2005-05-25

煙士披里純與亞士披里純

梁啟超寫過,一切的大事業,大成就,都是來自一剎那的煙士披里純。這Inspiration是突然而來的創造衝動,靈感和狂熱,精神受到鼓舞去完成某件事的熱情。我認為,除了煙士披里純之外,還有一種亞士披里純 Aspiration -追求卓越的慾望,志願和抱負. 發揮創造力的激情,和不斷追求超越的抱負,是成功的教育和學習最重要的因素。

但這是很多年青人所缺少的. 無可否認,溫哥華是一個安逸寧靜的地方,但這會令人眼界狹窄和意志消磨. 加拿大失業率高企,使很多人未敢奢望理想. 很多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勉強謀得一職者環視朋輩,有的尚在待業,有的在聊勝於無兼職,不禁自我滿足,沾沾自喜但求保住職位於願足矣·很多人移民其中一原因是希望擴闊視野,但慢慢也被環境同化薰陶,消失了激情理想. Gladwell在他 the Tipping Point一書中,提到the power of context那就是,人如何被環境所改變. 我們的現時情況, 就是漸漸地自我萎縮.

我有個年青朋友,中學畢業後選擇到美國昇學,回溫探爸媽時,會爭取時間當義工訓練青年領袖. 有次我看著他和中學同學敘舊,他興致勃勃地拿出一本書說,這書的作者不足二十歲, 就己設立青年議會推動環保, 影響幾十萬人. 當他說這話時眼睛閃著光芒,我知道, 這就是Inspiration和Aspiration在起作用了.但他同輩似乎沒興趣仍在爭論什麼地方東西便宜. 這幾年來他工作遊學於亞洲美洲、最近剛進耶?大學再唸博士. 而他的同輩還在長嗟短歎憂心職位不保.

目光狹窄,固步自封,缺乏熱情是學習的大敵. 如何使我們的年青人能敢作敢為敢有理想, 有抱負眼光遠大呢? 這會是目前教育的重要一環.

2005-05-23

關心小留學生

日前我送兩位來加作社工實習的香港大學生去機場. 這兩位女生在溫哥華期間住在一個西人家中, 這屋主提供住宿給好幾個不同國籍的留學生.

當我在客廳等時, 發覺在餐桌一邊, 有個約十三, 四歲的中國男孩一直看著她們執拾行李, 當其他人走開後, 他還呆呆地站著. 後來我回車上等她們與主人告別, 很久才見她們出來. 原來是那孩子哭得厲害, 不捨得他們離開. 她們說, 這男孩一年多前從中國來?哥華唸書, 四,五年後才會回國. 他在這里沒有朋友, 英文不好, 難以與人溝通很不快樂, 在這兩個月有了她們來, 才顯得開心, 把她們當是大姐姐, 但現在她們又要走了, 所以傷心哭起來.

她們說, 這些小留學生的監護人除了提供經濟上所需外, 對於他們在適應和情緒等方面卻沒大幫助. 學校即使有輔導老師亦只留意學業安排, 而輔導員亦不能主動個別照顧. 遑論處理他們的文化適應.

離鄉別井在外求學不是易事. 留學生除了學業, 還有文化適應, 生活方式改變, 思鄉情緒, 社交活動, 交友和感情的問題. 我們不時聽到一些留學生因感情適應處理不當而產生的社會悲劇. 而年紀更少的問題更多. 不過他人不易覺察.

近年各校區為開拓新財政來源, 大量招攬包括小學的國際學生. 私校海外招生更不遺餘力. 然而我們甚少听到除了在校內學業上的輔導外, 有什麼協助這些小留學生校外生活適應的措施. 當越來越多小留學生湧入的時候, 要避免問題出現, 準備好給他們的協助是刻不容緩的.

2005-05-19

我們都是天才

教育把我們漸漸變成了一個社會人, 但教育制度也防礙了我們的創造力發展. 我們常說: 小時了了, 大未必佳. 這是一個人小時的創造力, 在成長的過程給環境和制度消磨怠盡的例子. 愛恩斯坦就這?說過: "惟一干擾我做學問的東西就是我所接受過的教育.”- 我們曾經擁有的創造力都到那兒去了?

我們常把那些比一般人更聰明更有創造力的人稱為天才. 認為他們的能力是來自天賦, 而我們並非天才就是無此天份. 在培養天才兒童創造力的各種方法中, 有一種簡稱SCAMPER 的法則:

S - Substitute 代替
C - combine 合併
A - Adapt 適應
M - Modify 修改
P - put to other use 用於別的用途
E - eliminate 排除
R - rearrange 重新排列

那就是, 把我們原有的東西, 如工具, 如方法, 如思想, 在應用的過程中, 放棄以前慣用的方法, 用另一種方法來代替, 或是利用數種方法合而為一, 成為一種新的方法; 或是盡量使一種方法, 去適合遷就新的要求; 或者是把一種方法予以修改, 變成另一種方法; 或是把世代沿用的方法, 應用於匪夷所思的別的用途, 或是把一些既有的方法, 把其中的一些過程或組成部分清除; 或是把固有的過程或組成部分重新排列, 而產生化學作用創造出新的效果….

我們看到, 用SCAMPER 可以創造出千變萬化的效果. 而最重要的, 是這些變化都源於我們原有的基礎, 它不一定需要超人的先天資質, 重要的反而是能否把握到方法, 把握到方法而切實去實行, 可以使我們在一成不變的規矩, 教條, 制度下, 變成創意無窮的天才. 在日常生活上, 在工作環境上充滿新意, 活力和創造力.

很多人都喜歡說創意. 在現時的教育改革上, 在機構策略性計劃上, 最時尚的口號就是: 要跳出思想的框框, "Thinking out of the box". 舊有的教育方式的確把很多有天份的人放進平庸的框框, 但要跳出這枷鎖並非只有天才們才行. SCAMPER 告訴我們, 不假外求, 反求諸己. 其實我們擁有不少寶貴的東西, 只要我們懂得去用, 我們會是別人眼中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