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28

『神童』與『融入』的危險

九歲的沈詩鈞上大学, 成為華人社會的熱門話題. 在電視上看他答問題天真的樣子, 的確逗得我們非常開心, 我們都希望他有更好的發展. 平時的新聞都是些天災人禍, 看這樣的新聞是近來少有的賞心悅事.

越來越多的資優兒童出現, 可能是人類更聰明了, 也可能是我們越來越重視優資教育, 把更多的天才發掘出來।很多人都興緻勃勃談論這事和提出了意見. 顯示了大家的關心, 但有些論調卻令我擔心, 從傳媒所見很多人都表示要如何幫助詩鈞『融入』大學生活, 擔心他怎樣適應校園生活和與比他大十多歲的大學生們相處.

在這些熱心的論調裏, 我隱隱感到一種危險, 因為在這些『融入』,『適應』的好意中, 隱藏著一種要『把他變成我們所期望的…』的傾向, 『把別人變成像我們一樣…』的動機, 這是很多天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主要原因. 這些都會使個體漸漸喪失了自我發展, 創造和不斷學習的能力. 在這種社會要求的壓力下, 很多人都會為了得到群體的認同和接受, 扭曲和壓抑了自己的才華和能力.

小孩子不敢表達意見或表示能力, 生怕被視為怪異或被同輩嘲笑, 成年人害怕自己鋒芒太露惹人疑忌. 在現實環境下, 絕大多數的天才選擇了壓抑屈服, 天才是寂寞痛苦的. 他們經常要在『融入』而終於變成『大眾』抑或繼續在他『異乎常人』的能力的領域中不理世俗規範去發展的抉擇.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不常有. 天才就是異乎常人, 他們在常態分配曲線的一極端. 即使我們不以特殊的眼光去看他們, 也要以特別的處理方法去幫助他們. 如果著眼是在『融入』, 『適應』, 結果只會是『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這事的另一啟示是, 我們之中有多少人其实有著天份, 但為了得到社會的接受和認同而放棄, 抑壓了自己的天份. 重新認識和釋放自己的能力是永遠不會遲的. 『成為你應成為的人』, 〝become what you should become〞, 應是教育的一個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