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19

我們都是天才

教育把我們漸漸變成了一個社會人, 但教育制度也防礙了我們的創造力發展. 我們常說: 小時了了, 大未必佳. 這是一個人小時的創造力, 在成長的過程給環境和制度消磨怠盡的例子. 愛恩斯坦就這?說過: "惟一干擾我做學問的東西就是我所接受過的教育.”- 我們曾經擁有的創造力都到那兒去了?

我們常把那些比一般人更聰明更有創造力的人稱為天才. 認為他們的能力是來自天賦, 而我們並非天才就是無此天份. 在培養天才兒童創造力的各種方法中, 有一種簡稱SCAMPER 的法則:

S - Substitute 代替
C - combine 合併
A - Adapt 適應
M - Modify 修改
P - put to other use 用於別的用途
E - eliminate 排除
R - rearrange 重新排列

那就是, 把我們原有的東西, 如工具, 如方法, 如思想, 在應用的過程中, 放棄以前慣用的方法, 用另一種方法來代替, 或是利用數種方法合而為一, 成為一種新的方法; 或是盡量使一種方法, 去適合遷就新的要求; 或者是把一種方法予以修改, 變成另一種方法; 或是把世代沿用的方法, 應用於匪夷所思的別的用途, 或是把一些既有的方法, 把其中的一些過程或組成部分清除; 或是把固有的過程或組成部分重新排列, 而產生化學作用創造出新的效果….

我們看到, 用SCAMPER 可以創造出千變萬化的效果. 而最重要的, 是這些變化都源於我們原有的基礎, 它不一定需要超人的先天資質, 重要的反而是能否把握到方法, 把握到方法而切實去實行, 可以使我們在一成不變的規矩, 教條, 制度下, 變成創意無窮的天才. 在日常生活上, 在工作環境上充滿新意, 活力和創造力.

很多人都喜歡說創意. 在現時的教育改革上, 在機構策略性計劃上, 最時尚的口號就是: 要跳出思想的框框, "Thinking out of the box". 舊有的教育方式的確把很多有天份的人放進平庸的框框, 但要跳出這枷鎖並非只有天才們才行. SCAMPER 告訴我們, 不假外求, 反求諸己. 其實我們擁有不少寶貴的東西, 只要我們懂得去用, 我們會是別人眼中的天才.

就業觀念的全盤改變

現時香港, 中國等都像加拿大一樣, 面對失業和工人下崗的問題, 而全球性的就業趨勢, 例如日本的” 終身雇佣制”, 中國的” 鐵飯碗”, 我們所追求的從一而終的就業理想, 都趨而崩潰. 很多以往所謂” 非正式就業” 的就業形式, 在現時己成為主流, 很多國家也己把自謀臨時工等統計為就業. 在現時的情?下, 我們需要具有新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這是我們經常提出的" Paradigm Change".


如何使更多人更好的找到工作己不是加拿大獨自面對的困境. 近年來, 香港, 中國到此地考察取經的越來越多了. 中國近年面對大量工人下崗問題, 對於就業培訓己在急起直追, 他們也開始提出不少方法和觀點. 手頭上有一本湖北人民出版社關於” 隱形就業” 小書, 討論到” 窮則思變, 傳統就業觀難以為繼”: 提出一些必須具有的新就業觀念, 很值得在加拿大的求職人士借鏡:

1.市場觀念 - 勞動者要主動在勞工市場中尋找就業機會, 必須打破原先那種” 坐, 等, 靠” 的就業意識.

2.主體和競爭意識 - 勞動者通過自身不斷的學習和努力, 抓住產業結構、 職業結構大調整所帶來的職業再選擇的機遇, 掌握競爭擇業主動權並取得競爭擇業的勝利.

3.創業觀念 - 在新經濟系統中, 新行業, 新產品, 新經營理念, 新思路, 新觀念層出不窮, 有膽識, 精明的勞動者可以自謀職業走自主創業之路.

4.效益觀念 - 求職者必須把擇業的和效益比較. 擇業的成本包括找工作的勞動時間和金錢投入, 以及用於培訓費用的投入. 例如一求職者認為他找不到工作是因為英文不好, 於是準備用兩年時間去學好英文再找工作. 在這里他就必須考慮在這兩年中用去的勞動時間和費用, 以及兩年後是否就可以找到工作的成本和效益.

5.風險意識 - 在市場經濟必然存有風險. 例如工作消失, 生活不安全感, 心理波動, 等. 求職者必須勇於承擔在擇業過程中的各种風險, 另一方面也要爭取風險最小化.

6.流動意識 - 在美國勞動者一生的轉職平均為7至12次. 職業的流動顯示工作的不穩定和收入的不確定性, 勞動者即使不喜歡但也要努力適應和接受這一机制的調節.

7.超前意識 - 新興職業源源不斷出現, 求職者要有” 七十二行” 外的職業敏感性, 要有敢為人先的勇氣先人一步去從事新行業.

8.非正規就業” 應被承認為正式就業形式 - 求職者在追求” 全時間長期聘用” 的工作外, 應勇於接受和從事非正規就業的行業.

這些觀念, 完全適用於現時加拿大的就業環境. 在這個洞察先机者生存, 適應者生存的年代. 傳統就業觀念的改變會使我們更有效地找到工作.

2005-05-18

大清留美幼童與中國留學生傳統

從香港回來, 恰好是溫哥華學校開學前一天, 航機上擠滿身穿名牌手持數碼相機, 來自台灣和香港的小留學生. 他們剛渡假完畢, 趕在最後一天回加開課. 這使我聯想到在去年無意地買到的『晚清留美幼童命運剖析-觀念與悲劇』一書, 它記述一百多年前, 在容閎和李鴻章努力下, 清政府派遺首批官費留學生在美國留學的歷史. 最近又購得記錄片『幼童』以及『大清留美幼童記』一書, 對於已被湮沒而鮮為人知的中國首批留學生有了更多的聲和影的感受.

當年一百二十名小留學生, 年齡平均十二歲, 在1872年乘船跨海三萬里, 經過三十多天到達美國. 像現今的小留學生一樣, 他們承受在異國求學文化適應的痛苦, 不少人因勤學過度病死異鄉, 但很多很快就適應美國生活, 以驚人的速度越過語言障礙, 進入耶魯, 哈佛, 哥倫比亞, 麻省理工, 在各校成績都有傑出表現.

但他們的洋化令清政府不能容忍, 在十五年後大清政府突然提前終止計劃, 全數遣送回國. 他們回國後飽受歧視, 如囚徒般被隔離. 但這些留美幼童不少後來成為中國礦業, 鐵路業, 電報業的先驅, 幼童中包括有後來著名外交家梁誠, 中華民國首任總理唐紹儀, 清華大學校長唐國安, 鐵絡工程師詹天佑, 也有不少成為海軍將領, 如沈壽昌, 陳金揆在中日甲午海戰殉國, 薛有福, 黃季良等在中法海戰陣亡.

在航機上我看著快樂的渡假回加的小留學生們. 我想, 要他們背負當年幼童們“求洋人擅長之技, 而為中國自強之圖 "的使命也許是太沉重了, 但要是能在追求個人發展和幸福的同時, 在"亞洲太平洋世紀" 來臨時, 為國家作出貢獻, 應該是更美好的事吧.

2005-05-17

勞工節談勞動者保障

勞工節源自加拿大的勞工運動, 己有百多年歷史了, 在一八七二年左右, 一小群工人領袖在多倫多爭取工人權利的努力, 使加拿大成為尊重勞工的先驅, 深遠地影響著美國以及世界各地的勞工運動. 在這百多年來, 勞工市場形態, 僱傭關係, 勞動者的工作形式, 都出現巨大的變化, 目前失業問題的嚴重和長期持續也加深了”僱人者”和”受僱者”的矛盾和衝突. 現有勞工保障的內容和形式是否能隨著時代而轉變, 給予勞動者應有保障值得我們檢討. 作為加拿大勞動者的一份子, 在這里我就幾個問題和大家談談.

1. 加拿大給在職勞工的不少的福利和保障, 但對於願做工而沒工做的待業?, 很多的福利都跟他們無緣. 由於根本就未有工做. 他們沒有就業保險, 勞工賠償, 勞工假期, 超時工作, 婚娩假期…. 在這勞工日. 當我們享受給在職勞工權益之餘, 對於末能進入勞工市場的待業者是否也應得到保障和關心呢?

2. 由於人浮於事, 現在是僱主”買家市場”, 有工不怕沒人做, 老闆可以把工資壓得最低, 又或利用種種” 非標準工作” 方式, 如臨時工, 短期, 兼職, 外判, 來逃避應予工人的福利. 長期的失業率高企也導致勞工自由市場出現不平衝. 勞工市場漸漸分化為僱人者和受僱者(或等待受雇者)兩大類. 僱人者擁有生殺之權操縱著待業者的就業機會. 促使了職場欺凌和僱主剝削的普遍和嚴重,

3. 僱主對工人可以呼之則來揮之則去, 賓主之間無需什麼感情道義, 公司收縮裁員, 在經常“兩個只能活一個” 的情況下, 職員之間不能互相信任, 經常處於緊張的敵對競爭狀態. 勞動者在職場中感到疏離, 孤獨, 焦慮, 壓力, 恐懼, 不安. 對公司無歸屬感, 對同事無感情, 對工作無熱誠, 對事業無遠景, 對前途無信心. 這些無形的, 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傷害, 又豈是現今的勞工條例, 僱傭準則所能給予保障的.

4. 勞工保障的宣傳和教育不足, 使很多人不明瞭法例而不能自衛, 舉例說, 超時工作無補水, 辭職要提早通知否則要賠錢, 安排所謂試工而不給工資等等的欺騙行為是求職者常常碰到的.

對勞動者保障重新檢討: 給予勞工與準勞工的保障, 勞工的心理精神健康的關注, 對新移民有關法例的宣傳和教育, 防止職場欺凌行為, 僱主剝削和欺騙等, 都是必須急切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