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8

Philosopher’s Café - 劇變中的職塲, 劇變中的生活方式

職涯管理人員的哲學家茶座(Philosopher’s Café)在十一月五日舉辦第二次聚會, 繼續由余松彬(Michael Yue)主持, 與會的有黄正心(Louis Wong), K.C. Chau 和本人. 這次的主題是" 轉變中的職塲, 轉變中的生活方式" (Changing workplace, changing ways of life), 會中有熱烈的討論, 我的一些看法如下:

1. 職塲型態有巨大轉變, 但目前有關的服務形式和內容, 並不能追上這劇變,
2. 但, 工作形式卻比很多未來學者所描繪和鼓吹的"自由工作人" (free agent) 的時代來得慢. 絕大多數的勞動者還須依賴公司企業機構謀生.
3. 然而職塲型態轉變大部分工作變成非正規工作(non-standard job), 控制工作機會的人會有更大生殺之權:
- 職塲欺凌, 斗爭將更慘烈
- 目前的勞工例多保障全職工人, 非正規工作者得不到保護
4. 全球化促成工人, 工作, 自由在全世界流動, "全球職涯管理" (Global Career Management), 日益重要.
5. 工作壽命長, 職涯計劃須延至八十歲.

以下是討論的記錄, 由黄正心筆錄, 余松彬整理:

Topic : Changing workplace, changing ways of life (for Oct 2007)
Date : 5 November, 2007
Participants : Ronald Ma, KC Chau, Louis Wong, Michael Yue

One participant began the discussion by reflecting on the changes in employment service programming, pointing to his observation that new programs tend to be more flexible and respond more directly to individual needs, instead of using the conventional model of a packaged job club. He felt that these changes were the result of a more fluid and unstable labour market, as job seekers moved in and out of the market faster and more frequently than before. Another participant built on this reflection and made the point that programs generally changed more slowly than the market, so as practitioners often had to fill the gaps between our programs and the needs of the clients. As the labour market continued to change rapidly, the gap between programming and client needs might widen.

From programming, we moved into a discussion of the “new economy”, which has become the common description of the changing labour market. Trends such as globalization, corporate downsizing, outsourcing, etc. were considered to be at the core of this new economy. But a point was made that labour market (or economic) transition was never 100%. At any one time, some workers might be flourishing as independent and entrepreneurial knowledge workers while others might still be stuck in minimum wage employment without seeing a possible way out. As practitioners, we work with the whole spectrum of workers and need a broad range of skills and knowledge in order to support them.

We also observed that a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was the displacement of experienced, mid-career workers due to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These mature workers (45+) found it hard to make the transition. One participants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help these clients see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beyond the confine of age (i.e. retirement). Once they were able to conceptually overcome the limitation of age concern, they could plan for the rest of their life, instead of seeing retirement as the end of their career.

Perhaps the real meaning of the “new economy” is the borderless, timeless, and lifelong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one’s talents. Where is the workplace? The workplace is everywhere. One participant commented that “career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is by nature “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and practitioners had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aching their clients (especially immigrant professionals) in considering career options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He went on to suggest that it would be OK for immigrant professionals to leave Canada to pursue for better career options. Another participant was concerned that such a global orientation would drain Canada of its talents and that immigrant professionals should fulfill their commitment to Canada before they would consider globally-based career opportunities. Are there inherent conflicts between a global career and the well being of the local economy?

2007-10-20

Rat Race

"The problem with the rat race is that even if you win, you're still a rat."
- Lily Tomlin

Does the workplace make you a rat? or is it a place for your self-actualisation? similar quote: "don't wrestle with the pig, he will be happy and you will get dirty."

2007-10-07

Philosophers' Cafe

Michael Yue 在 ENET 推動和負責 Philosopher’s Café, 首個小組, 論題是" Beyond Government Contracts" (超越政府合約), 我的看法是, 絕大部分的職涯管理從業員都要依賴政府財務資助來生存和推行服務, 這題目可以有兩個意思, 一是如無政府資助, 就業輔導業還能在甚麼地方找生活? 二是接受政府資助則只能按其指示工作, 而政府的目標可能與社會或求職者的需要不同, 作為專業的就業輔導人員, 如何在限制下繼續其社會責任?

討論在九月進行, 以下是各人的意見, 討論內容由黃正心 (Louis Wong) 筆錄, 余松彬 (Michael Yue) 整理 如下:

Host: Michael Yue, Project Coordinator, Vancouver Community College
Location: SUCCESS Burnaby Office
Note taker: Louis Wong
Participants: Ronald Ma, KC Chau, Louis Wong

--

The discussion intersected with the framework provided by ENET, but also took its own course to generate some very interesting ideas about what it meant to go “beyond government contracts”. At the out start, the group agreed that most of the ENET members were likely tied to government contracts, such as Service Canada or the BC Government. We began to wonder how these practitioners could expand themselves professionally while working within the often constraining parameters of their contracts. Without a commitment to professional self-development, we did not see how these practitioners could actually go beyond government contracts.

One participant emphasized that self-development should be an integral part of career development practitioner because this is what professionalism is all about, regardless of the constraints imposed on us by government contracts. He felt that too many practitioners looked towards their organization or contract for support of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stead of charting their own course by using self-generated resources.

Another participant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managers tak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support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heir counsellors, such as negotiating strongly with the funder to provide for reasonable PD money. Even when PD money might not be enough, managers could still facilitate the PD of counsellors by giving them relief time, without which practitioners often could not attend PD events.

The question was asked whether practitioners working beyond government contracts actually showed more interest in purs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because they had to continuously add new values to their work, while those tied to government contracts might have less interest due to the rigid structure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contracts. This was a rather “deterministic” view of career practitioners, and the group did not have consensus on this point.

Two of the participants recently collaborated in successfully publishing a book to guide immigrant professionals in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Both were tied to government contracts, but decided that it was important for them to break out of the “box”. They accomplished the task while still holding a full-time job that put certain constraints on their work and development.

The group would like to encourage practitioners to take the time to review their own expertise and begin to look opportunities to share their know-how. Options included presenting in conferences, conducting workshops on ENET Training Days, writing articles to journals and bulletins, maintaining their own blogs, participating in inter-agency projects and collaborations, hosting Philosopher’s Café, etc. No one needed to do all of this, but starting with any one option would be a major step forward.

The group also realized that not everyone was indeed a self-starter. For most practitioners who were not yet very established and were tied to government contracts, they needed more support from supervisors or peers/colleagues to move one step beyond government contracts. We praised the idea of the Philosopher’s Café, but noticed that without active promotion and encouragement, it would not work for most practitioners.

Government contracts, while constraining in their own ways, also offered comfort to the practitioners (relatively speaking). And with comfort came complacency. Perhaps more creative support mechanisms were necessary to guide practitioners out of the box and see beyond government contracts (before they had no choice).

2007-09-26

從幼稚園開始的職涯規劃

一般人認真規劃自己的職涯規劃, 多是從離開校園開始. 但事實上職涯規劃,從孩童時就要開始發展和培養了. 加拿大在這方面是做得相當成功和進步的. 手頭上有一份校區的幼稚園到第七班健康與職涯教育簡介, 指出在這階段有關職涯發展的目標是發展和認識個人特質, 學校和未來職業的關係; 工作職位的分類, 工作習慣和可轉移的技能. 而職業發展具體的每階段目標是:

幼稚園和第一班: 個人技能和興趣, 在家庭和學校的責任;
第二班: 職業的分類, 有效的工作習慣;
第三班: 典範 (role model) 的特質; 有效工作習慣的好處;
第四班:特質的清單, 有效工作習慣的重要性;
第五班: 工作興趣類別; 工作習慣與可轉移的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
第六班: 個人特質與工作的關係, 在校內,外發展可轉移技能;
第七班: 職業群組和可轉移技能.

這編排是相當有洞察力和遠見的. 它指出除了要認識職業類別角色外,還應包括良好的工作態度,習慣,可轉移技能的認識和發展. 而這些都是應付未來的衝擊的工作人需具有的條件.

傳統的職業指導, 多側重在認識職業角色, 性向測驗和行業匹配, 是一個蘿卜一個坑的職業安排, 現今急劇變化的社會中, 職業類型, 工作方式, 都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天的工種在明天可能會消失, 新的工種每天都在出現.在這紛亂的轉變中其實存有”變”與”不變”的兩種情况, 經常在變是工作種類,方式, 地點, 條件, 要求; 永遠不變的是正確的工作和事業的觀念, 良好的工作態度,習慣, 解決問題决策能力, 對可轉移技能的認識, 掌握和發展的能力. 在變幻無常的工作世界中, 職業轉移的現象會越來越頻密. 可轉移技能會使我們更順利地從一種工作轉移到另一種工作.

學校局的指引不斷强調良好工作態度,習慣, 可轉移技能, 顯示出加拿大教育當局對未來工作世界趨勢的洞察和準備. 如何去執行這種指引,帶領我們的孩子進入全新的工作世界, 是教育工作者, 職業輔導員和家長們的挑戰.

2007-08-28

『神童』與『融入』的危險

九歲的沈詩鈞上大学, 成為華人社會的熱門話題. 在電視上看他答問題天真的樣子, 的確逗得我們非常開心, 我們都希望他有更好的發展. 平時的新聞都是些天災人禍, 看這樣的新聞是近來少有的賞心悅事.

越來越多的資優兒童出現, 可能是人類更聰明了, 也可能是我們越來越重視優資教育, 把更多的天才發掘出來।很多人都興緻勃勃談論這事和提出了意見. 顯示了大家的關心, 但有些論調卻令我擔心, 從傳媒所見很多人都表示要如何幫助詩鈞『融入』大學生活, 擔心他怎樣適應校園生活和與比他大十多歲的大學生們相處.

在這些熱心的論調裏, 我隱隱感到一種危險, 因為在這些『融入』,『適應』的好意中, 隱藏著一種要『把他變成我們所期望的…』的傾向, 『把別人變成像我們一樣…』的動機, 這是很多天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主要原因. 這些都會使個體漸漸喪失了自我發展, 創造和不斷學習的能力. 在這種社會要求的壓力下, 很多人都會為了得到群體的認同和接受, 扭曲和壓抑了自己的才華和能力.

小孩子不敢表達意見或表示能力, 生怕被視為怪異或被同輩嘲笑, 成年人害怕自己鋒芒太露惹人疑忌. 在現實環境下, 絕大多數的天才選擇了壓抑屈服, 天才是寂寞痛苦的. 他們經常要在『融入』而終於變成『大眾』抑或繼續在他『異乎常人』的能力的領域中不理世俗規範去發展的抉擇.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不常有. 天才就是異乎常人, 他們在常態分配曲線的一極端. 即使我們不以特殊的眼光去看他們, 也要以特別的處理方法去幫助他們. 如果著眼是在『融入』, 『適應』, 結果只會是『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這事的另一啟示是, 我們之中有多少人其实有著天份, 但為了得到社會的接受和認同而放棄, 抑壓了自己的天份. 重新認識和釋放自己的能力是永遠不會遲的. 『成為你應成為的人』, 〝become what you should become〞, 應是教育的一個主要目的

2007-08-14

兒童 . 作為老師

時装店暑假大減價, 一對母女各自捧著一叠衣服輪候試穿. 女孩大概十三三歲, 母親約四十多. 母親把一件衣服披上身上在鏡前端詳,女孩看著, 皺了皺眉頭, 說, “太老了, 這衫腳太窄,” “ 是嗎?” 母親有點遲疑. 女孩也把一件衣服披上身, 母親看著說, “很不錯呢.” 女孩說, “你也試試吧,” 母親說, “不, 太年青了不適合我的”, 女孩說, “試試吧,” 母親把女孩的衣服披在身上照鏡子, 女孩說, “看! 多好看! “ 母親笑了, 很開心地在鏡子前認真的試著, 似乎很同意女兒的建議.

我不知道最後這母親有沒有買了這件衫. 但我感到有很多東西是可以向孩子們學習的. 以買衣服為例吧, 在一角度上孩子有更敏銳的潮流感覺, 時下興什麼, 怎樣是過時, 他們跟得很快.

時代急促地變化, 我們要不斷地学習, 適應. 孩子們似乎生來就適合這時代, 是這麼很自然地獲得了時代变遷科技發展的能力. 以電腦為例, 我們不用去讀應用手冊, 只要問孩子就行了. 怎樣用电邮, 發短訊, 網上讀報, 傳送照片, 購物, 處理銀行事務, 繳費, 用Youtube 看有聲有影的新聞, 用Skype打長途电話, 用Google 查地圖搜索資訊…向孩子学的還有很多, 我們移民加拿大, 學習英文, 了觧社區, 最好是透過孩子和他們的網絡..

孩子是最好的老師, 第一, 他們從不驕傲, 你問他們, 他們會很熱心示範給你,他們是這麼單純, 他們不會想: “你現在要求我了嗎? 這次我幫了你, 你欠了我一個人情…”等等成人世界那種複雜的利害交易動機. 第二, 他們是天生適應環境變化, 毫不費力就獲得適應技能的新人類, 當你還在驚嘆某種科技的功能時, 他們會說, 我和同學早就在用了…
社會的變動和科技的發展是快得我們不能想像的.”學習者生存”,現在不是誰教誰的問題, 而是向誰我們能够向其學習的問題, 而在很多方面, 孩子會是我們的好老師.

2007-06-10

《加拿大就業致勝策略》


我和黃正心合著的新書出版了, 以下是一些介紹:


《加拿大就業致勝策略》
(Career Success in Canada)


新移民初抵加拿大,他們該如何去找工作?在本地要面試成功,有哪些竅門?進入職場後,又有可能遇到哪些問題?甚至正在職場中打滾求存的朋友,在擇業、轉職、創職、轉換職場上,又有誰可以作他們的導師?


這本新書乃特別為以上的人士而編製,藉此幫助讀者減輕在職場打滾的痛苦,同時讓他們少走許多冤枉路,早日踏上成功之途。


兩位作者馬應克先生及黃正心先生俱是中僑專業培訓學院的資深就業輔導專才,曾協助無數的求職者找到工作,甚至發展事業。


新書共分六章,包括:「加拿大的就業環境和制度」、「加拿大的就業服務模式」、「加拿大求職策略」、「在加拿大職場中生存和發展」、「就業服務的理論基礎」及「享受工作與優質生活」,內容十分豐富。另附實用求職參考資料,讓讀者垂手便可獲得有用的職場資訊,更早獲致事業成功。

每本訂價加幣 $15.00
中僑出版部 , 地址: 28 West Pender Street , Vancouver , BC , Canada, V6B 1R6

電話: 604-408-7269 , 傳真:604-408-7259

別忘你是誰

很多人都看過宮崎峻的『千與千尋』. 像他的其他動畫, 一貫的主題都是描寫成長, 友情, 勇氣, 環保, 人與大自然的和諧. 在這片中我們驚歎華麗的畫面和有趣的情節, 但很多人都忽略了真正的主題, 那就是在金錢物質的世俗中,如何去堅持自我. 這主題在一個嬌生慣養的小女孩荻野千尋漸漸成熟的過程表達出來. 這轉變的轉唳點, 是千尋突然發現, 她的名字己由“千尋” 被改為“千”, 而且會慢慢被人抹掉, 將变成一個沒名字的人.




在故事中, 千尋很辛苦才謀得在澡堂「油屋」一份工作, 主管湯婆婆是個有法力, 殘忍,貪財的獨裁者。她把受她剝削工作不力的人, 都變成豬吃掉,為她工作的人會 被她拿掉名字,如記不起來,就永遠被困住脫不了她的控制。這是可怕的事, 沒名字, 掉了身份, 沒有自我是最悲慘的। 千尋在猛然發覺她漸漸被湯婆婆偷去名字後, 她堅强地反抗, 而成熟起來.

遺失身份的故事, 在現實職場裡每天都在上演, 例如, 你的工作成果被上司所掠奪, 你是做事的人他是領功的人, 你永遠是個無人知曉的員工; 在職塲中為求自保不能不認同或加入小團體, 做了自己不了願做的行為; 在謀生壓力下, 慢慢忘記了或放棄了志向和熱情…現實的環境有一千種方法去侵蝕意志,去偷掉你的名字, 使你忘了當初你是誰।


宮崎峻的觀察是深刻的, 從他的動畫中你感受到他對動畫的熱情, 對人與自然和詣的鼓吹, 對青少年成長的關懷. 現在我們都認識宮崎峻這名字, 這証明在現實社会中堅持自我和志向是有可能的.

六月是驪歌高唱的季節, 然後很多畢業同學就各奔前程進入社會工作了.希望大家都能達到自己的理想, 最重要的是 -- 別忘了你是誰.

2007-06-01

Global Career Management

卑詩安頓移民及適應計劃會議於 2007.5.28-29本拿比舉行,約250個政府官員及移民安頓服務業界人士,討論本省協助新移民安頓的政策。



我提出要協助新移民建立全球化事業規劃 (Global Career Management) , 尤其是那些回流的人士,讓他們在海外或將來為加拿大作出貢獻。

星島日報有這樣報道: "中僑專業培訓學院副院長馬應克指出,要從全球角度去看待新移民和他們的事業規劃,他們是年輕高學歷人才,有全球流動工作的能力,加國要善用這批加拿大人所建立的全球網絡,貢獻加國,不要囿於封閉式的移民安頓觀念,要求新移民即使工作與本身學歷不配對,仍要留在加國。"

2007-05-21

Career Success in Canada

我和黃正心合著的"加拿大就業致勝策略" 出版了, 卑詩大學的Norm Amundson 教授給我們寫了序文, 很謝謝他।

Preface – Career Success in Canada

This is an exciting time in Canada,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emerging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 skilled workers.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factors have created a situation where companies are desperate to maintain and enhance their productivity through an infusion of new workers. Many skilled immigrants will be recruited from countries like China to fill the growing need.

As people consider the opportunities that are emerging they will need help to cross the cultural gap. They will need economic and cultural guides, people who understand the system and can explain how it works and how to best make their way in Canada. Ronald Ma and Louis Wong are two, well qualified career management experts and guides who can be trusted to explain the Canadian system and to show the way forward.

Mr. Ma and Mr. Wong have been working in the employment field in Canada for well over a decade. They have worked with SUCCESS on employment transition issues and have directed their efforts at both workers and employers. In the training that I have offered, they have consistently stood out as the “top of the class”. They understand issues of culture, of economics and of transition.

For a number of years we have discussed the need for a transition manual that would help immigrants from China understand the many complexities of the Canadian system. This manual would need to focus on both finding work (job search) and facilitating development within work (job maintenance and growth). The manual would also need to be more than just a list of “tips” about what to do next. It would need to be grounded in career theory and also focu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quality working life. Creating such a comprehensive manual for employment success in Canada would be a challenging task.

I am so pleased by the scope of the book “Career Success in Canada” that Mr. Ma and Mr. Wong have created. They have touched on all the critical areas. In Chapter One they start with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Canadian employment system. The topics they cover provide a good overview of the many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system. Building on this foundation they go on to address employment services and job seeking strategies in Canada (Chapters Two and Three). These chapters are comprehensive and provide some very important information. In Chapter Four the focus shifts more to making the most of workplace opportunities. The question here is how to make the best career decisions within the workplace. At this point, the authors turn to some current career theory and describe how some of this theory can be used to understand and overcome career obstacles. As a conclusion, Mr. Ma and Mr. Wong turn their attention to issues of quality of life. It is not only a matter of finding work, there is also the challenge of creating a healthy working life filled with meaning, purpose and balance.

I am convinced that this career workbook will soon become a necessary part of the transition experience for every new immigrant from China. Mr. Ma and Mr. Wong are acknowledged experts in the career transition process and they have created a comprehensive guide that will be a valuable asset for anyone contemplating a move from China to Canada.

Norman Amundson, Ph.D.
Professor
Dept. of Educational and Counselling Psychology, and Special Education
Faculty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2007-05-09

杜拉克的老師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2005年十一月去世. 留下對管理學, 社會趨勢, 甚至哲學思想的深遠影響. 經濟學人周刋在其生前, 己稱其為『大師中的大師』. 他的數十本有關管理, 經濟, 政治, 社會等專著作都己經成為經典. 但除此之外, 他的一本回憶錄『旁觀者』(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 更為人所津津樂道. 他自己說這本工書雖不是他最重要的著作, 卻是他個人最喜歡的一本.

在這書中他素描了他一生結識的人物和師友感懷, 書中他記錄了衆多著名的人物如弗洛伊德, 在《念恩師》一篇, 他卻記錄了名不經傳的, 他小學時的兩位老師. 他說, 『我見識過許多一流老師的教學風采, 也見過相當偉大的老師. 然而, 在教過我的老師當中, 我認為一流的只有兩位, 就是我小學四年級的老師 – 埃尔莎小姐和苏菲小姐…』

小學老師在杜拉克心目中, 卻是與其他名人並排的一流人物. 為什麼她們對杜拉克有這麼大的影響呢? 在同一文章杜拉克這樣說, 無論天生的老師, 或是學習教學法的老師, 都有同一樣東西, 就是熱情. 天生的老師一開始便滿懷熱情,而善于利用教學法的老師在學生有所領悟吋,而獲致熱情;學生臉上那心領神的微笑, 比起任何麻醉品更令人上癮。對天生的教師而言,熱情就在他們身上; 對利用教的老師來說,則可在生的身上看到熱情。不管教與學,都是熱情,一種是天生就有的熱情%u800

2007-04-23

Cherry Blossom in Vancouver




Posted by Picasa

2007-04-04

『五年後你會做甚麼? 』

我的一個世侄, 正在耶魯大學念博士的年青人, 到温哥華探我, 作為長輩, 我約了幾個長輩親戚和他吃晚飯. 席間談起各表兄弟們的近况. 當問起一個親戚的孩子時, 這親戚說:『他很好, 剛畢業就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了. 大家都為他開心...』這年青人問道, 『那麼, 他在五年後的打算怎樣?』各人都呆了一呆, 有點奇怪他問這樣的問題.. 靜默了一會, 這親戚才說, 『我想…他會繼續做下去吧…』但各人都靜了下來, 然後話題就轉到『五年後自己會做甚麼』去.

『五年後你會做甚麼? 』 這本是見工面試才要去準備的問題. 是不是現在的年青人都會這樣問自己? 但能問有這樣問題的人肯定是有願景的人, 他們對自己的將來有期望, 有打算, 會計劃達致這夢想的行動. 他們與沒有打算白白讓時間溜走的人更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五年後你會做甚麼? 』 這不經意的問題給在座的四, 五十歲的中年人帶來衝擊. 默然一會, 有人說, 『我想像不到…可能還是這樣子吧.』有人說, 『這樣的年紀了, 還能做些甚麼呢?』 有些人不作聲似乎陷入於沉思. 這是我們較少去思考的問題, 也許是我們不太想面對的現實, 當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

我常常聽到六十多歲的人說, 要是給我年輕十歲, 我就會怎麼怎麼做… 那麼, 對五十多歲的人來說, 現在就是他的十年後的十年前了, 要做甚麼就該立刻行動, 不要等十年後再埋怨沒有時間. 我喜歡和年輕人相處, 他們是一面鏡子, 從他們身上你會喚起年青時的衝勁和熱情. 這年青人不經意的話, 提醒了我要對未來的五年去作認真的安排.

年青人有時會是我們的老師.

2007-03-17

There is no stranger under the cherry blossom tree

春天巳經來了 生活是這樣美好
Vancouver Cherry Blossom Festival - Home






Leside 與Jasper 之間己盛開 (3月18日)














Richmond 的 Minoru Park, 大部分還未開花












2007-03-03

加拿大就業致勝策略 序

我有一本新書 (加拿大就業致勝策略 Career Success in Canada) 快出版了, 以下是一篇序言:

我在香港從事心理輔導工作,一九九零年移民加拿大,隨即進入職涯管理行業,迄今已十多年了。從事職業輔導使我的專業在移民後得以繼續發揮。我有幸碰上數百年以來的人類社會大變革。現在我們身處的正是托夫勒 (Alvin Toffler) 所指的繼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之後的資訊社會。全球化浪潮推平了國家之間的牆壁,工作的方式起了巨大的變化,工作和勞動者在有形或無形的疆界自由流動,「工作」這觀念也起了翻天覆地的革命。我從事這助己助人的行業,目睹及參與大時代的變遷,使我不斷思考及尋求協助求職者在職場求存及發展的更有效方法。

由於職務所需,我更能接觸到管理學大師們如威廉.布里吉斯(William Bridges)、湯.彼得斯(Tom Peters)、查理斯.漢迪(Charles Handy)、大前研一等人的著作和和理論。我和同事們每天接觸到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新老移民,每年協助數以千計的求職者找到工作,發展事業,解決一家老少的生計,替他們解決「工作在哪裡?」、「如何逆境求存?」等在新經濟環境下產生的「誰拿走了我的乳酪?」的問題。我的工作使我深切體會到這些社會趨勢的理論並非只是時尚話題,而是真正在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事實。

有個故事說,有兩個人在路上碰到一隻大熊,甲拔腿就跑,乙說:「別費心機了,你怎麼跑也跑不過熊。」甲說:「我是要比你跑得快呀!」職場變革衝擊著每一個人,趁著這時代變遷的巨浪作快樂的衝浪兒,還是就這樣被巨浪吞噬,仍是有其個人因素。這本書就是要寫給那些不斷在為自己的事業努力的朋友。國家要徹底解決失業問題,關鍵在創職,但當這願望未能達到之前,個人要爭取幸福還須靠自己努力。

職場變遷和失業問題衝擊著個人和國家。我很欣賞在中國從事職業輔導的同業,他們在短短幾年內已總結了「先就業,後擇業;先生存,後發展」的經驗,腳踏實地,實事求是。面對現實,堅持個人的理想,為將來努力。這是職業發展的正確方向,也是撰寫本書的目的。

本書收錄了我過去在報章、雜誌和個人網誌上的一些文章,希望透過此書可以與在職場中努力的朋友分享實戰經驗,這些經驗包括了在加拿大職場所需的技巧、資訊、思維和遠見。此外一些對求職者有重大影響的課題,例如: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如何影響我們在加拿大求職和事業發展 ; 職場的欺凌行為、心理暴力的認識和自我保護;非正規工作的普及,對勞動者應有的法律和制度的保護;如何在職場中延續和創造更美好的人生下半場等,本書都略有論及。

本書能夠面世,我要特別感謝卑詩大學的艾文遜教授,他除鼓勵我撰寫本書外,多年來亦給予我在就業服務工作上無限的支持。我也感謝金石名家陳風子老師為本書題字。陳老師今年九十六歲了,精神抖擻,關愛後輩,給了我對實現豐盛人生的信心和啓發,是一位我很尊重的長輩。他給我們題了「實事求是」四字,是本書所藉堅持的精神。我還要感謝與我多年共事的同書作者黃正心先生。從事職業輔導工作是一種孤獨的戰鬭,他一直是我的親密戰友,也是一位闖將,很多創新的程序意念都從他得以實現,我很感謝他為這書的出版勞心勞力。我們都希望本書能進一步補充我們每天對求職者的直接服務,幫助正在為事業而努力的朋友,使他們能更好地投入和享受加拿大生活。

馬應克
2007年2月 加拿大溫哥華

2007-03-02

找尋『勞動者的守護神』

對於每一個求職者, 我都是滿懷樂觀的. 環境雖然惡劣, 但我相信危中有機, 也相信個人的意志. 我相信個人的努力在加拿大是可以闖出一片天來. 我們感受到求職者的惶恐, 但當看到更多的人找到工作, 充滿自信重新上路. 我和我的同事都受到鼓舞和充滿工作滿足感.

有更多的人因職業環境的改变而茫然不知所措, 由於個人環境的改變, (如移民,) 由於職塲環境的改變, (如工作轉型, 公司合併, 重整, 工作外判,) 使事業受挫, 生活質素下墜而驚慌不安.

科技的進步和全球化趨勢帶來的新經濟社會時代曾受到很多人的歡呼, 我們都憧憬這美麗的新世界會使我們的生活更自由更美好, 網絡社會的出現, 職場上工作方式的改變, 使人自由地在任何時間地點工作, 科技帶來的效率使我們期望有更多娛樂和家庭生活的時間, “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 “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 曾成為最時尚的願望. 很多人為這”自由人的自由联合[1]”的美景而歡吹呼. 但也有人指出情形並不是想像中的樂觀, 在新經濟環境下, 英美也開始出現了”中產階級消失”的現象. 英國社會學家李察.塞尼特(Richard Sennett[2]) 早就指出歐美的中產階級現在正處於窘迫的處境.,日本大前研一在他的『M型社會』[3]一書中曾指出中產消失而呈現的貧富兩極化, 三浦展的『下流社會[4]』也描繪了新經濟環境下. 中產階級看不見未來, 逐漸喪失積極性格. 形成一股向下沉淪的力量.

社會的趨勢, 我們繼續關注職塲形態变化對勞動者的衝擊. 但透過日常的工作的接觸, 我認為現時在加拿大至少有兩種現象是令人憂心的:

1. 職塲欺凌行為的普遍. 職塲形態变化加速了勞動者之間的緊張關系; 僱人者與受僱者更處於不平等地位, 有權力僱用他人的人橾有生殺之權, 這些無形的心理暴力不易察覺也不易用明文條例處理. 健康的職塲環境,(workplace wellness), 勞動者工作和生活的調和 (work-life balance), 是急切的課題.

2. 從事非正規工作(non-standard jobs)勞動者的法例保障. 非正規工作在急促擴大中, 現有傳統的勞工法例未必追得上職塲形態的变化. 而且現有的法例多是基於全職固定工作者而定, 法例必須檢討和修訂以追得上時代的劇變.

新經濟時代的職塲型態帶來勞動者的自由, 的確令人神往. 但也令人擔心. 這越來越壯大的自由工作者大軍, 會否淪為像日本幕府時代那些失去主子, 失去武士身份的落魄浪人.

求職者個人的努力是需要的, 但我也希望我們有這樣的守護神, 給在努力中的勞動者提供一個更好的就業大環境. 使他們都得到更好的職業發展, 在加拿大享受美好的工作生活.

[1] 汪丁丁, 後工業時代經濟一体化的最終議題 – 自由移民, 『自由人的自由聯合』, 鷺江出版社, 2000.
[2] 窘迫無奈的歐美中產階級, 金融時報中文網, 2006年3月21日
[3] 大前研一, M型社會- 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 商周出版, 2006年10月
[4] 三浦展, 下流社會-新社會階級的出現, 高寶書版, 2006

2007-03-01

學校需要放暑假嗎?

每年暑假, 家長都要為孩子長時間不上學大費週章. 沒有人質疑為什麼教師學生要在夏天放長假? 因為答案似乎是不解自明: 夏天酷熱 , 學習效率不高, 放假理所當然. 但法國庫德隆醫生在他的《身体節奏》一書卻提出異議. 他引用中醫觀點, 認為人類已適應了隨季節節奏的社會生活:夏季活動頻繁,冬季則多休息。遵循生物節令是很重要的,否則就會身体不調,功能紊亂.

而『暑假』的起源, 是在本世紀初,入學率增加,占用農村大量的青少年勞動力。為解決收獲季節的勞動力需求,政府決定這期間學生可不受學制約束,“休息”去增加勞動力,稱為“假期”。後來又因無力滿足教師的加薪要求,給了教師更長的放假時間。逐漸夏季的休息時間加長了. 現在, 暑假為全世界旅游事業帶來了極大的好處. 沒有任何政府對這既得利益提出置疑。但這破壞人們生活的自然規律。

在中國古代,遵循四季規律是健康和效率的必要條件.《內經素問》這樣說:
春季三月,萬物舒展,宇宙新生,人們晚睡早起,
夏季三月,萬物生長,天風地氣對流,人們晚睡早起,
秋季三月,萬物平和,人們早睡早起,神清氣定以減秋之燥氣。
冬季三月,萬物隱遁,大地凍裂,人們早睡覺,日不出不起床。

工業化和城市化破壞了人們勞動和休息的節奏。夏天應該是『晚睡早起』, 努力工作學習, 但我們卻放暑假遊玩去也; 冬天是『早臥晚起, 必待日光』我們卻天未亮就要帶著睡意上班上學, 入黑才回家. 從人類生理節奏季節規律來看, 這會引致身体不調,降低工作學習效率. 已有人提出利用秋冬季對假期進行再分配,然而暑假旅游業帶來的經濟效益,超過了對人類平衡狀態的憂慮. 這『暑假』的制度, 必然也會繼續下去.

2007-01-31

『家鄉的小圖書館』

臺灣的誠品書店在淡水設立了一間小社區圖書館, 宣傳話語是用比爾蓋玆(Bill Gates) 的名言: 『培養出我今日成就的, 是我家鄉的小圖書館』. 年幼的比爾蓋玆,小學時在學校圖書館當義工,他的工作是排架,在單調的工作中,看了很多書,也因此造成了他今日不凡的成就!

無獨有偶, 在香港作家梁文道的『梁文道書話』中, 對小時學校小圖書館的經驗有很動人的描寫. 他說在閱讀課老師把他們丟進一個小圖書館,然後就關上門, 他們肆意翻弄架上的圖書, 把書當武器互丟。累了就拿起那些被摧殘得破碎的繪本與童話,重組掉頁的故事和彩圖. 但是, 『..看著看著,大伙們漸漸靜了下來,恍惚進了另一個世界; 更準確地說,是離開了這間圖書館所在的此世。直到鐘響,老師進來呼喚,才好像手術後的病人,麻醉藥的效力似去還在,呆呆地站起來和其他小朋友排隊走回教室…』這是多美妙的經驗呀,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兒時回憶吧.

我小時在香港一間小學唸下午班, 當時剛搬進這社區, 語言不通, 沒有朋友. 學校隔鄰有個社區中心圖書館. 每天早上我就到那裏看書, 直到中午才上學, 圖書館有甚麼書我都看, 沉醉在書本中, 似懂非懂恍恍惚惚,像在夢般的國度中遊戈, 直至學校的鈴聲把我驚醒. 這些書使我認識很多書中的朋友, 到過不同時空的國度遊歷, 認識了人間, 友情, 勇氣, 堅忍, 機智, 常識, 冒險, 就是這些書, 伴我渡過了雖然孤獨但不寂寞的童年.

在這些小圖書館中, 另一種教育正在悄悄進行. 下一次你看到孩子沉醉著看書的時候, 請不要驚醒他們, 可能他們正在自己的秘密花園中探索, 思想正在成熟, 人格正在形成, 志向, 就是在這時建立起來的.

2007-01-15

人生下半場

温哥華太陽報在2006年12月2日有這麼一則非常顯眼的標題: 『甚麼都行只是不想退休!』 報導了很多年齡在七十至八十歲, 但還在職塲上非常活躍的人士. 報導說對這些人來說, 收入己不是最重要的, 他們要的是要繼續能作出貢獻, 做有用的人,工作使他們繼續接觸人和事, 保持在社會上活躍. 12月25日台灣的《今周刋》有一篇特稿是寫政大商學院教授吳靜吉的, 文章對他的描述是”年近七十, 看起來就像四十歲…活力充沛, 童心未泯..”

醫學發達,生活環境改善, 使人類更健康, 壽命都延長了, 八十歲的人, 等於以前的五十歲. 科技的發達更改變了工作的方式, 交通, 通訊的發達使工作者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工作. 更多的工作已不是靠體力, 而是知識, 五十到八十這段時間, 正是人生的黃金歲月, 經過了年輕時的磨練, 這時期是一生中最有技能, 知識, 己積累了職業上所需的銳智, 人脈, 洞察力. 這是人生的高峰, 是個人, 公司, 社会最有貢獻的時期.

但在我們社会上的觀念, 是六十五歲, 太老了, 要退下來, 退休了. 好命的, 六十歲就該退休, 不需工作, 銀行財務公司都在鼓吹”五十五, 自由身!” (Freedom Fifty-Five!) 电視廣告每天轟炸著每個人的是”提早退休, 擺脫地獄般的工作間, 到有陽光, 海灘, 棕櫚樹天堂般的地方, 享受人生做你真正想做的事.” 我見過一個剛獲得第一份工作的女孩子在發愁, 原因是, 還要過三十多年她才能退休!

現在科學昌明, 平均壽命達到九十歲, 要是六十歲退休的話. 剩下那漫長的三十年要怎樣熬過. 有人指現代人七八十歲等於古人的五十歲. 以前五十多歲的女士己被形容半百老嫗, 現在女士在這個年紀卻是風華正茂, 五六十歲才是人生巔峯,瓦爾特. 博兹 在他的”敢活一百歲”書中就這麼說. “(這個年紀的人)…有多方面的優勢, 他們的才智能力經驗都比年輕人强, 處理間題時更老練, 更能抓住重點.” 要是退休對自己對社會都是一個損失.

現在年齡在四五十年歲的人, 要是目標是要在六十歲或更早離開職場的話, 那剩下的十年八年的确是時日無多, 如在這時仍是失意的那更無翻身之日. 在當今的科技和醫學進步的情形下, 如果我們還是熱愛工作的, 我們可以把留在職場 (無論是甚麼形式)的時間 定在八十歲, 那麽剩下的時間就有三十年了, 那是多麽長的時間, 還有這麼多的事等著我們去做! 我們在大學畢業進入職場, 到五十歲時也只不過是二,三十年時間, 而在五十歲到八十歲, 其實也有三十年時間,這段時間無論在經驗, 人生閱歷, 智慧, 人脈都要比初出道在社會上的跌跌撞撞時更優勝. 在這段時間, 我們應該有更好的成就.

大學畢業進入職場到五十歲這段時間, 好比球賽的上半場; 五十歲到八十歲這段時間, 就是球賽的下半塲, 而下半場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時刻! 關鍵就在:如何去準備這人生下半塲? 查理士. 漢迪(Charles Handy)在他的《弔詭的年代》(The Age of Paradox)一書中提出「S型曲線」(Sigmoid Curve)概念,


那就是, 大部分人的人生只有一條曲線, 慢慢上昇到中年期然後急劇下降進入退休期, 但我們最好在第一條曲線(我們的第一職塲生涯)還在上升時, 最遲也要在它下降之前, 就開始了另一條新的曲線(我們的新的職塲生涯,) 不斷成長的秘訣, 就是在第一條曲線走下坡之前, 開始一條新的曲線 開始第二條曲線的最好時機是在A點, 在這A點, 我們有時間, 資源和精力去探索和準備第二條曲線. 當然, 在兩條曲線在同時進行的時候, 那就是A 點與 B 點之問, 我們會辛苦一點. 但凡事都必須有所付出的.

在第一曲線已達頂點而不自知是相當危險的, 因為走下坡的日子將到來. 怎樣能同時去發展兩條曲線呢? 這需要我們有洞察力,勇氣,堅忍,勤奮,保持對人生和工作的熱忱和激情. 如何去在中年以後仍保持這種對生活和工作的激情呢?(Bob Thomas)在他的一篇文章 『永保青春: 蛻變中的領導者的赤子態(Neoteny) 和其他特質』 [3], 提出了NEOTENY 這個概念, Neoteny是動物學術語, 是指人在成年之後還能保持幼時的特性。保持著年輕時的美好品質: 好奇, 活潑,熱忱,無畏,熱情,精力充沛。他有一本叫『極客與怪傑』(Geeks and Geezers)的書, 其中訪問了二十位已经60歲以上但仍活躍的傑出商界領袖, 這些人特質是不被時間和嵗月所擊垮,他們都有过至少一次生命中極困難艱苦的時刻, 鲍勃. 湯瑪士形容是“熔爐”(Crucible)的經歷,但這熔炉是他們的機會, 考驗。是激發他們的才能的關鍵時刻.

求職者也面對著人生的困境. 中年的專業技術移民不也是在“熔爐”之中? 他們面對人生三重危機: 1. 移民, 連根拔起到異國生存的壓力; 2. 中年危機, 年華漸逝時日無多, 能否達到成功人生的目標的焦慮; 3. 全球職塲的变化, 工作非標準化的衝擊. 所面對壓力是何等沉重. 但如果我們好好調整心態和視野, 保持著年輕的熱情, 讓熔爐把我們磨鍊得脫胎換骨, 勇敢地去面對挑戰,創造未來。主動地處理這人生的轉折點,我們會在未來的三十年中, 活出更精彩的人生的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