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23

對社會工作教育的一些反思

進入夏天, 機構又來了一批香港社工系實習同學, 這些青年人給我們的工作間帶來朝氣和青春氣息, 他們不遠千里而來, 為的是學習加拿大社會福利模式, 今年我工作較忙不能做直接督導, 但在不同場合也有不少交流, 令我訝異的是這些碩士生中不少的本科是來自中山大學,復旦大學等著名學府, 都是優秀的年青人. 與他們的交談使我更了解香港和中國內地社會工作發展的情況,也給我對社會工作有些反思的機會.

二十多年前, 在當時仍世的香港大學何志教授(Prof. Peter Hodge) 的導修課上, 同學們討論到九七後社會工作的角色, 對於不明朗的前景, 有人說,不知屆時仍有無社工這一行, 如有, 也可能是在些地區單位做些街坊救濟的工作. 何志教授說,『不是, 你們不應坐在冷氣間, 香港回歸了中國, 會有更多人和地區需要社會工作者, 你們要到農村去, 到偏遠的地區去, 那裏才是你們工作的地方.』 何志教授是香港早期社會工作的先驅, 和很多早期的社會工作者一樣, 致力於社區建設和發展,協助社會上最弱勢的群體, 給他們援手和透過互助, 以得到尊嚴,生存和發展. 早期的社會工作者都懷有這種慈悲, 奉獻和犧牲的精神, 所以會”那里有需要就到那里去”的拓荒者的使命感,

社會工作的基本信念是對人的尊重, 相信人有獨特的個性, 和人有自我改變, 成長和不斷進步的能力. 社會的變遷使社會工作由早期的救濟施飯的慈善角色, 演變為一門有理論基礎, 專門技術和嚴謹制度的應用社會科學行業. 當社會工作不斷走向專業化和制度化, 我們不應該忘記原有的信念和精神, 如果沒有了這些, 社會工作也命失去了它原來的意義.

目前中西的交流和衝擊, 工業國家的富裕化, 社會福利系統的建立和制度化, 社會貧富的兩極化, 關注弱勢群体和參預援助各方面人士的增加等, 這些急劇變化的環境,都衝擊著社會工作的目的和工作者的角色. 舉個例說, 中國發展社會工作, 如何去解決基本理念的衝突呢? 別的不說, 單以中國文化來看, 社會工作對人所持觀念是, 人有其尊嚴和絕對權利, 人是獨特的個体, 人有改進的潛能, 而傳統中國文化對人的看法是, 權利因親疏而有別; 人須依附群體,組織生存; 進步是整体成就. 當大家都在說”以人為本”, 有多少人明其真義而又誠意執行呢? 對社會工作的接受, 是包括其精神理念還是只取其技術呢? “體””用”之間, 用甚麼動機態度去處理呢?

再舉一例, 社會工作的行業化, 使它無可避免地像其他謀生工具一樣, 受到政治經濟供求關系的影響. 科技發展通訊的發達, 改變了工作的形式, 傳統工作全職長時間職位消失, 代之以非標準工作如合同工制, 兼職, 時鐘, 季節性工作,. 政府的福利服務以外判形式公開競投, 獲選機構得以用合同方式”提供服務”, 社會工作者要不斷尋找工作機會以維持固定收入水平, 機構則跟著財源跑, 為尋找資源疲於奔命, 甚至忘了原來創立的目的 (displacement of goals!) 這樣如何去堅持社會工作的基本信念, 如何去”幫助最需幫助的人”, 堅持”那里有需要就到那里去” 精神?

類似的例子挑戰著社會工作的原有目的, 信念, 社會工作者的應有角色, 服務對象, 手法和範圍. 近年来民間非政府機構(NGO)的蓬勃,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 的興起, 究其原因, 不外是對現時制度下福利服務商品化的不滿, 對老牌僵化福利機構的失望, 他們是有理想有創造力的個人或團體, 他們質疑現狀, 開拓新路向, 這些發展指出了社會工作繼續發展的必要和無窮的可能性.

來自香港的實習同學給了我對社會工作一個反思的機會, 這是我很感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