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18

大清留美幼童與中國留學生傳統

從香港回來, 恰好是溫哥華學校開學前一天, 航機上擠滿身穿名牌手持數碼相機, 來自台灣和香港的小留學生. 他們剛渡假完畢, 趕在最後一天回加開課. 這使我聯想到在去年無意地買到的『晚清留美幼童命運剖析-觀念與悲劇』一書, 它記述一百多年前, 在容閎和李鴻章努力下, 清政府派遺首批官費留學生在美國留學的歷史. 最近又購得記錄片『幼童』以及『大清留美幼童記』一書, 對於已被湮沒而鮮為人知的中國首批留學生有了更多的聲和影的感受.

當年一百二十名小留學生, 年齡平均十二歲, 在1872年乘船跨海三萬里, 經過三十多天到達美國. 像現今的小留學生一樣, 他們承受在異國求學文化適應的痛苦, 不少人因勤學過度病死異鄉, 但很多很快就適應美國生活, 以驚人的速度越過語言障礙, 進入耶魯, 哈佛, 哥倫比亞, 麻省理工, 在各校成績都有傑出表現.

但他們的洋化令清政府不能容忍, 在十五年後大清政府突然提前終止計劃, 全數遣送回國. 他們回國後飽受歧視, 如囚徒般被隔離. 但這些留美幼童不少後來成為中國礦業, 鐵路業, 電報業的先驅, 幼童中包括有後來著名外交家梁誠, 中華民國首任總理唐紹儀, 清華大學校長唐國安, 鐵絡工程師詹天佑, 也有不少成為海軍將領, 如沈壽昌, 陳金揆在中日甲午海戰殉國, 薛有福, 黃季良等在中法海戰陣亡.

在航機上我看著快樂的渡假回加的小留學生們. 我想, 要他們背負當年幼童們“求洋人擅長之技, 而為中國自強之圖 "的使命也許是太沉重了, 但要是能在追求個人發展和幸福的同時, 在"亞洲太平洋世紀" 來臨時, 為國家作出貢獻, 應該是更美好的事吧.

沒有留言: